日前,受公安部委托,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张东明一行专程来到合肥市公安局,为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副支队长朱剑宇举行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授奖仪式,以表彰他在维护网络安全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突出贡献。
朱剑宇是合肥公安科技兴警、警务创新工作中涌现出的一个典型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合肥市公安局坚持改革强警,强化科技兴警,围绕深化警务创新,助推合肥公安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辟公安事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公安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合肥力量。
加快落地“智慧警务建设”新模式
2022年8月8日21时许,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正式启动。
17公里,23个红绿灯路口……在合肥市城市交通超脑平台的指挥下,交警拉响警笛,引领车辆一路畅行。跨越大半个市区,车上亟待分娩的产妇仅用12分钟就被安全送到医院,为顺利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快速救助的背后,是合肥公安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治安防控、打造智慧警务服务民生的结果。
在向科技要警力中,合肥公安加大智慧“芯”建设,始终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的增长点,持续推进“大数据建设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完善切实可行的智慧警务项目管理细则,成立市智慧警务建设专班,探索公安、数据资源、财政、发改委联合审批,大数据公司牵头投资建设的新模式,以缩短建设周期、提升灵活度。
打主动仗,下先手棋中,合肥公安正以“反电诈预警平台”作为试点,探索可操作、可复制的智慧警务建设新路径。
公安大数据平台、智能交通、智慧平安社区……一批重点项目的投入运行,推动警务数据“跑”起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合肥。
推动智慧警务“学、研、用”一体化
2022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作为合肥市公安局首个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王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正式授牌。
合肥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军被群众亲切称为“江淮神捕”,由其领衔的工作室,以“弘扬劳模精神、提升警务效能、推进科技强警”为宗旨,以“培养会研判、懂研判、精抓捕专业人才,提高研判应用水平和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为目标,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被打造成全省实战实训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培训基地。
合肥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陈小虎是 “陈小虎蓝领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工作室致力于公益寻人寻物和协助抓捕逃犯,提升为民服务和协同破案的效能。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共接待上门求助群众1300余人次,帮助找回遗失物品10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收到锦旗240余面。
胸怀“警营匠心”,越来越多以优秀民警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构建起一个个高素质警务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发掘培养一批批领军型警务创新人才,打造一支支素质过硬的警务实战队伍,带动整体科技信息化水平提升。
此外,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按照服务实战的要求,合肥公安由科信支队牵头,加强与相关院校、科技企业的合作,实施前沿科技手段搜集计划,及时收集掌握各类前沿科技手段、科技装备,积极探索实施公安科技信息化的“学、研、用”三位一体模式。
切实提升全警数据采集应用质效
2021年12月15日,合肥市总工会验收通过的“朱剑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运作,立足工作法创新、技战法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针对难点问题开展攻坚。
在方寸屏幕间,朱剑宇带领团队紧盯实战需求,靶向发力,围绕工作难点自主研发出一批实战模型。为更好地调查取证,团队自主研发数据治理工具,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70万条数据的治理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12倍。
这是合肥公安机关用大数据创新服务实战、提升效能的生动写照。一组数据更见整体成效。近年来,合肥公安机关刑事类警情、刑事案件立案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现行命案连续6年全破,命案发案数、8类严重暴力案件数及其占刑案比重始终处于全国省会城市最低行列。
在注重数据应用的同时,作为打造智慧警务的首要环节,海量数据采集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以前,数据采集依靠民警逐户上门走访,一天最多只能采集40户到50户。如今可以通过视频等各种科技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汇聚政务及企业数据资源,源源不断构成警方大数据,为公安实战赋能。”合肥市公安局科信支队副支队长刘跃介绍,截至目前,科信支队大数据中心已整合1441类2526.8亿条数据。(合公新 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