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六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铜陵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和法律实施监督,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工作去年12月30日,铜陵市市委九届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明确了铜陵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今年2月3日,该市又召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今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要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文件,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市直各部门、单位工作任务,落实责任担当。该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直各单位也均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纳入2015年工作要点,全面推进法治铜陵建设工作。为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市委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纳入月度主要工作安排,每月报送工作安排,每月督查工作进展,确保《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法治考核的导向和杠杆作用,认真做好全省及全市法治建设考核工作。对全市4个县区、8个在铜垂直管理单位和72家市直单位进行考核,提升各市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固强补弱,有力推进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极开展调研,实施法律监督
该市成立了“地方立法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围绕争取立法授权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经市委同意,增设负责地方立法日常工作的法制工作委员会。深入推进全市“六五”普法工作,启动开展了“江淮普法行”活动,突出宪法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决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安徽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条例》等执法调研,对《仲裁法》等法律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实行立案登记制情况开展调研,推进相关执法工作。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该市推进市级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审核、编制工作,确认并公布保留市级行政权力事项1624项,精减了69.53%。在市场准入、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三大领域启动“首问办结制”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办理、一个公章审批,组建各部门审批责任小组,整建制进驻市政务中心,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探索市本级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实施意见》,汇总提炼政府系统决策事项目录。执行《铜陵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编制政府决策流程图。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领导干部违法决策的责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法律顾问体系。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组建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在县区、开发区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局,实现了市场监管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督行政处罚权集中。大力推进农业、交通、文化领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开展行政处罚级别管辖标准梳理确认工作,克服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合理划定市、区、开发区两级事权边界,推进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和执法服务下沉。制定《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意见》,系统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执法行为,进一步优化流程,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完善执法程序,加快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执法档案制度,全面落实重大执法活动法制审核与集体决策制度,探索规范执法常态化管理新机制。围绕统一移送标准、规范移送流程、统一信息平台、完善协作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市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
坚持文明公正执法。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基础知识培训常态化。全市各行政执法部门结合本行业、系统的不同情况,采取轮训、年度岗位集训等措施开展与行政执法业务知识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召开案卷评查会,将案卷评查过程中发现的程序不到位、证据不充分、文书制作不规范等问题,逐一反馈给各单位,并督促整改。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健全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执法监督协调机制,整合不同监督主体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县区及部门法制机构建设,充实监督力量,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向执法一线倾斜,重心下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特别是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反向监督。积极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受理率达到100%,对行政机关明显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依法及时纠正。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以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为重点,加大重点领域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建立复杂、敏感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积极稳妥开展依申请公开工作,依法满足申请人的公开需求。积极探索政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在信息公开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群众受益面。
坚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坚决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以基层整治为切入点,完善市综治委重点管理,下管一级工作机制。全市公安系统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组织、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的犯罪,依法严惩黑社会性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全市两级法院依法开展行政审判,保障全市征迁拆违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串通投标等严重危害经济秩序犯罪,对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验收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依法开展刑事诉讼监督,监督纠正侦查活动,充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公平正义,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探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机制,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全市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执法工作“回头看”活动。全市法院落实立案登记制度,规范立案登记程序,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强化法院廉洁司法意识,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案件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积极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推进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及时上传司法文书。加大审判监督力度,纠正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大力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司法协助查控机制初步形成。全市检察机关加大诉讼监督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三类罪犯”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加强对社区矫正执行的监督,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便民利民,充分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全市政法机关延伸司法救助触角,提供救助资金帮扶困难群众。推行网上立案、预约立案、巡回立案,为当事人行使诉权提供便利。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建立完善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和“12368”语音诉讼服务热线平台。加强诉前调解工作,实行“民诉前调”。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加强普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
该市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农民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县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以节点和集中普法为契机,开展“三下乡”、“三·八”妇女维权月、残疾人维权宣传月、“江淮普法行”、“国际禁毒日”等“法律七进”活动,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组织开展公民旁听庭审、送法进军营、送法进监狱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法律七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积极开展“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召开了“法律七进”示范点创建工作推进会,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职能实现有效整合,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发挥律师“七团一队”作用,开展“律企对接交流会”活动,为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无偿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和“法律体检”。开展“公证质量事故零容忍”主题活动,规范执业流程,提高公证服务质量。拓展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建立司法鉴定司法救助制度。开展“刑事法律援助推进年”活动,组建重大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团、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团和第二届“法律援助青年律师团”。在全市23个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建立联系律师机制,实现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加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建立医学专家库和法学专家库,建立卫生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建立社区矫正协管员队伍,实施社区矫正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全市社区矫正人员无一脱管、漏管。
·肖天翼 本报记者 江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