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2日,泗县法院的97个失信被执行人进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以下简称名单库),同时成为法院悬赏公告的主角。借力互联网传播,现实中的投资、贷款、出行、住宿、甚至亲朋好友的“眼睛”,都在挤压执行“老赖”的生存空间。截至10月20日,已建立两年的名单库中,我省有40853起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赫然在列,涉及个人信息35387起,法人及其他组织信息5466起。
10月26日,方某在合肥市中级法院和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临走时还不忘跟法官再三提醒,务必把他的名字从名单库中屏蔽。“方某在我们执行案件之初很不配合。因为民间借贷纠纷,方某作为法人代表,和其投资公司成了被告,涉及借贷2000多万。进入执行程序后,方某和公司都没有自动履行,我们就将两者的信息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哪知道方某很快就主动联系法院,要求跟申请执行人协商解决。”合肥市中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胡剑锋告诉记者,方某虽然当了老赖,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投资,需要向银行申办贷款。结果银行在审查信用资质时,从名单库网站查到了方某及其公司的失信信息,所以停办了贷款手续。方某情急之下,只得主动履行还款义务。
“方某不是个案,最近一个月,我们就从名单库中屏蔽或者撤销了10多名老赖信息,他们都是主动到法院履行执行义务。”胡剑锋告诉记者,虽然不能统计出多少老赖是因为名单库带来压力而主动履行,但确实出现过态度蛮横被执行人,得知可能会被录入名单库,马上主动履行执行义务。更有甚者,就如方某,尝到了苦头,催着法院将其信息屏蔽。
据统计,今年截至10月21日,我省已有3488起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因履行完毕等原因被屏蔽或者撤销。
不过在胡剑锋看来,这个数字相对于基数来说,还是有距离的。以10月27日为节点,合肥两级法院两年来上传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1893起,但同时期被屏蔽或撤销的被执行人信息仅1186起。“三成以上客观执行不能的案件中,失信被执行人也是无奈地当了老赖。集中体现在民间借贷纠纷中,资金链断裂,面对巨额借款,再紧密的执行网也挤不出更多履行能力。”
至于老赖尚能顽固存在的其他原因,合肥市瑶海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李明觉得,很多小标的额案件中,存在无固定工作、无信用需求、无外出经历的老赖,名单库以及征信系统对于他们,确实算得上“网眼”过大,现有的惩戒力度小外加侥幸心理,让他们成了“漏网之鱼”。
(张敏 记者 唐欢)
链接:
2013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要求即日起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这一名单库也被称为执行老赖“黑名单”。 安徽各级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建成司法查控网,充分利用“黑名单”制度,加强老赖曝光,多层次构筑失信惩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