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警务航空大队启用警用直升机在全市主要墓园及主干道路上空监控路况、监测火情,确保平安。本报记者 张青川 摄
12月7日,皖北凤台县城淮河西路,初冬暖阳下,居民金涛正带着孩子在淮河边散步嬉戏,与此同时,在省城经开区芙蓉社区的张大妈正带领着同伴排练着新学的舞蹈。两位已在各自城市生活20多年的普通人提到现如今的社会治安时,金涛指着不远处驶来的巡逻警车说,现在身边的治安状况比起以前是越来越好了;而张大妈更是笑着说道,越来越好的治安状况让她不仅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更是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社会治安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公共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加强平安安徽建设,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实现了治安管控看得到、摸得清、处置快,全省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夯实根基织密城乡治安防控网
网格布警、一体运作、精确指导、有效管控……蚌埠市积极探索建立立体化巡逻防控机制,启动六级网格化巡控,即市局一级网格视频巡控,特警、交警二级网格武装巡控,分局三级网格武装巡控,派出所四级网格武装巡控,社区五级网格巡控,机关民警六级加密巡逻,“平战结合、人技对接”的动态巡防体系和大巡防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点线面”全覆盖和巡控无盲区。自今年8月份开展大巡防以来,共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158名,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9.5%,社会面未发生重大有影响的案事件。
蚌埠的探索是各地强化社会治安防控的一个缩影。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在全省统筹部署开展了为期两年半的实有人口治安管理、社会面治安防控、行业场所治安防控、枪爆危化品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大调解、“虚拟社会”治安防控等“六大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持续推进全省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全省新一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及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作出全面部署。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更是作出了“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战略部署。几年来,全省政法综治战线紧紧咬住这一目标始终不放松,认真履职履责,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平安建设连续6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大数据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各巡逻民警注意,社岗路附近一燃油助力车被盗,监控显示被盗车辆正朝万博学院东门移动。”上个月,合肥市公安局井岗派出所辖区一燃油助力车被盗。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通过附近天网监控发现两名嫌疑人逃跑线路,仅用10分钟便将两人抓获。
天罗地网布监控,不法分子难逃脱。自2013年8月起,省城合肥投资5.88亿元,陆续建成1.8万个视频监控探头,基本形成了全市“封闭成环、汇聚成网”的立体监控网络“天网”。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省城依托“天网”侦破各类案件占案件总数90%以上。目前,合肥市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实现了13个部门及各县(区)视频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打破了“视频孤岛”,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不仅合肥,现如今这些“千里眼”已密布全省,全天候、全时段守护着老百姓的平安。数据显示,我省命案10万人发案数连续5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破案率连续6年上升,基本实现命案全破;八类严重暴力犯罪连续5年下降;刑事发案总量去年实现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大数据等科技力量不仅在震慑犯罪方面发挥作用,还充分发挥了便民利民的作用。网上申请办理“独生子女证”仅3天,在蚌埠务工的蒙城县香山村村民任燕飞就收到了老家计生部门寄来的“光荣证”,网上申请不仅省去了来回路费,而且更加方便快捷。
去年下半年,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亳州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在全面梳理政府权力的基础上,启动了网上办事大厅项目。该市共梳理出行政许可、验收、年审等7类权力事项2994项以及为民服务类事项313项,并将全部3307个办事项进驻网上办事平台,方便群众在线申办。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着力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城市安全为主导的合肥模式,以落实政府清单行政办事线上化的亳州模式等。实践证明,我省将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统筹起来,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和城市安全方面的数据群,打破了碎片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同时,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部门工作提供指导,为服务群众提供方向,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实现变被动式静态管理到主动式动态服务、事后防控到事前预警的转变,充分挖掘出政府数据信息的最大潜在价值。
整合联动推进矛盾化解多元化
长丰县综合性矛盾调处中心是我省首个县级综合性矛盾调处中心,将原本分散的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三个行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全部整合进中心,将原属乡镇街道甚至村居的疑难复杂矛盾提级化解。中心成立后,坚持源头化解,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以医患关系为例,调处中心去年受理的医患纠纷50多起,在梳理案情后,调处中心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几家医院,提出了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水平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今年医患纠纷就大幅减少,到目前为止,只受理了20余起。
目前,合肥市通过整合创新,逐步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互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目前,该市已建立各级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2027家,拥有人民调解员13308人。据统计,近3年来,合肥市各级调处中心和各类调解组织成功调解29.3万件,防止“民转刑”案件749起。
着眼矛盾纠纷集中领域和关键环节,我省通过创新调解载体,着力把“调解优先”原则,以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具象化,增强可操作性。目前全省正有序推进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实现矛盾纠纷案件“一站式”接待受理、“一体化”调处化解、“全程式”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据统计,自联合调处中心建设以来,全省96%以上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民转刑”案件持续减少,群体性事件连续10年下降。·本报记者 法治安徽网 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