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5年,对于滁州市霞客系列企业的上千名员工来说,是在随时下岗的危机感中度过。在情绪和生活经历了过山车似的一年后,1月8日,首次受理破产重整案件的滁州市中级法院,妥善审结3家霞客系列企业破产重整,企业平稳度过危机,上千名员工又能安心继续工作。
说起滁州的霞客系列企业破产问题,员工们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企业本身运转良好,对于突如其来的债务危机,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以生产彩纤而闻名的滁州霞客公司一度风光无限,连带的其他两家企业滁州安邦和滁州安兴公司,生意一直顺风顺水。“事实上,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母公司江苏霞客作为上市公司陷入“担保门”首先爆发债务危机,作为生力军的滁州3家企业被波及。
“从2014年3月份开始,连续接到涉3家企业的债务诉讼案件”,滁州中院民二庭法官葛敬荣介绍,“仅在中院就有27件诉讼,涉诉标的额约为4.7亿元,债权人涉及多家金融机构,3家企业负债合计高达22.8亿元。”
这3家企业都是滁州上规模企业,共有职工1800余人。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大批员工失业。在接手案件时,法官还走访了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不稳定情绪非常明显。同时,债务危机会造成银行大量贷款损失,对滁州的金融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滁州市的整体经济生态。
在债务危机爆发后,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企业债务危机处置维稳领导小组,与无锡方面就挽救霞客系列企业,共同维护金融环境,进行联手处置,并希望借助司法之力,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2014年12月15日、2015年3月20日,3家企业先后向滁州中院提出重整申请。这是滁州中院建院以来首次受理破产重整申请,对于法院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滁州中院根据申请,及时召开大额债权人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听证会,就3企业是否具有重整价值进行论证,听取各方意见。随后,法院依法裁定受理了3家企业的申请,分别指定管理人,院长陈严法亲自过问、督促并参与协调处置。
承办此案的民二庭几乎天天召开业务讨论会,在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之间找准平衡点。同时,按照滁州、无锡两地联动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要求,前后10余次赴无锡、江阴,与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民法院及意向重整投资人多次洽谈,积极促进企业重生,争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受债务危机影响,滁州3家企业前期资金运作停滞,在滁州安兴公司,因资金短缺,拖欠各级税务机关及海关税款数千万元,连生产原料、供气供电等都成了问题。法院多方协调,确保企业继续生产经营。民二庭法官陶继航说,在案件审理期间,承办法官们多次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与企业职工谈心交心。“即便不知道明天如何,职工们仍然每天坚守岗位,我们也要让他们看到机器运转,看到希望。”
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6月30日,江苏霞客重整成功,滁州多家金融机构获得了江苏霞客60.24%约2亿元的代偿;9月10日,安兴公司重整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又获得22%的清偿;10月16日,滁州霞客第二次债权人会议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普通债权受偿率在42%以上。通过重整案件的审理,3家企业相继走出困境,得以重生。
(冯春 梅克寒 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