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式”调解当事人纠纷
据了解,蜀山区法院201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专职审理小额诉讼案件的民事速裁庭,该庭受理范围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符合《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的案件,即标的额为合肥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30%(15268元)以下,审限一个月的案件。
如何既公正又快速地化解当事人间纠纷,张磊总结出一套“烹饪”式调解法。他从烹调的五个步骤(清洗、切分、下锅、加料、制成佳肴)领悟到:调解也应具备五个环节(厘清纠纷原委、划分矛盾焦点、营造调解氛围、运用调解技巧、成功化解纠纷)。烹饪有“煎、炒、烹、炸、炖”等方式,调解也有“夸奖、鼓励、同情、批评、认同”等技巧。烹调的艺术在“调”字,根据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成分、不同分量的调料;而调解的艺术也在“调”字,根据当事人的性格、纠纷的性质,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调解方式(如“拉家常”“换位思考”等)。
●“大火快炒”化解赡养纠纷
“对于案情相对简单的纠纷,运用‘大火快炒’能够更快发现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从而高效化解矛盾,提高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成功率。”张磊认为不论是烹饪还是调解,两者一脉相承。
去年底,89岁高龄的谢老太将5个子女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医疗费和赡养费。张磊了解到谢老太本意是针对儿子,因为儿子是某单位退休的处级干部,对谢老太生病不管不问。
谢老太的儿子辩解称,谢老太的治疗完全是不必要的,是其他姐妹坚持送医,所以不同意再支付抚养费和住院费。
张磊经调查后得知,谢老太的儿子是个“妻管严”,实际是妻子不同意赡养老人。张磊严厉批评了谢老太的儿子,指出他不赡养老人是违法行为,并告知其不赡养老人的丑恶现象可能会被曝光从而丢了颜面。经过环环相扣的劝说告诫,谢老太的儿子最终同意履行赡养义务,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谢老太同意暂缓支付各种费用,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小火慢炖”巧解姓名权纠纷
遇到相对复杂的案件,张磊认为法官处理时就应该运用“小火慢炖”,更多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
85岁的王老伯脾气火爆,为了拆迁补助,和拆迁单位发生多次冲突。当拆迁单位出示双方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书时,王老伯认为签名不是本人所签,诉至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协议书上签字是假。但是,拆迁单位当庭提出笔迹鉴定时,王老伯却拒不提供字样,以供鉴定对比。
考虑到王老伯情绪激动且行动不便,一判了之可能会激化矛盾,张磊在庭审过后,主动登门拜访。通过三小时交谈,张磊取得了王老伯信任,并让其主动提供了字样。
经上海某权威鉴定机构鉴定,协议书上的签名是王老伯亲笔所签。王老伯对此结论非常恼火,认为法官在诱骗,要起诉法官和鉴定机构。张磊不急不慢,待其情绪平复后,才委婉询问其是否因年纪太大而忘记了曾签订协议一事,告知案件的法律后果以及败诉风险。最终,王老伯承认签名是真,撤回了起诉。
“厨师需要熟知菜谱,法官自然要精通法律法规。在案件调解时,一名合格的法官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调解思路,哪些话当说,哪些话不当说;哪些话要言之凿凿,反复强调,哪些话要一带而过,轻描淡写,都要因案制宜,因人制宜。”张磊在审判一线十余年,有了自己的一套调解心得。
·程磊 法治安徽网 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