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月19日,突袭的寒流让六安的清晨呵气成冰。记者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和保暖装备的情况下,跟随六安市裕安区法院独山法庭的法官们进入天寒地冻的大别山。自从在全省率先配备了便携式科技法庭,这个随时移动的“背包法庭”成了独特风景。他们无论到哪家农户、哪个村委会开庭,庭审过程都会通过4G无线设备传输回法院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甚至网上直播。
当天,因为湖南湘达路桥公司不服六安市裕安区劳动仲裁委作出的确认其与傅成贵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仲裁裁决书,诉请法院确认两者之间无劳动关系。事情要从2014年冬说起。傅成贵当时在湖南湘达路桥公司承建的裕安区一工程工地上从事木工,接受工地现场负责人的监督和管理,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15年4月10日,傅成贵在工作过程中受伤。于是,傅成贵向裕安区劳动仲裁委提起确认劳动关系仲裁。 仲裁委最终确认该劳动关系成立。公司认为确认劳动关系证据不足,向法院起诉。
“由于工伤事故的发生地点地处大别山区,交通不便,山区居民对于打官司、维权的认识更是远远不够。”独山法庭庭长陈浩告诉记者,背包法庭为充分发挥庭审效果,通过庭审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于是,在气温“跳水”当天,依据确定的开庭时间,一大早向大别山区“挺进”。
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庭审队伍到达农户家。书记员迅速将设备准备就绪,简单的临时庭审场地在20分钟内布置完备。一个多小时的庭审在瑟瑟山风中进行。此时,久违的阳光穿过山林照射进这个露天“法庭 ”。原本僵持的当事人双方似乎感受到温度,都表示愿意各让一步,同意调解。直到当日上午11点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去年11月,六安地区在全省率先给辖区法庭配备了便携式科技法庭,俗称‘背包法庭’。目前裕安区法院的5个基层法庭都有了这个设备。这是独山法庭第二次将法庭‘背’进农户家,即使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都能通过网络看到庭审现场,教育意义很大。”裕安区法院院长吴昊坦告诉记者。
(杨淼 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