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品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尤其在乡镇和农村的一些小超市、小卖部,随处可见一些“山寨”产品,看外观都是所谓的品牌产品,但仔细一看却让人哭笑不得,例如“治治香瓜子”、“白事可乐”等。类似的现象还很多,食品、日用品等都有波及,而价位也比品牌产品要低很多,鱼龙混杂,亟待规范。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造成市场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农村的市场执法部门力量相对薄弱,许多基层部门只注重乡镇街道上的较大商场管理和农贸集市管理,无暇过问各小门店。二是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流通成本过高,致使假冒伪劣产品趁虚而入。三是农民普遍缺乏产品品质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从宣州区消协了解到,目前农村消费品质量问题的投诉率仍很低,大部分农民一旦买到假冒产品,也只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让一些店家更是肆无忌惮。
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农村市场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动真从严,加大对农村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让农村商品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第二,要鼓励正规超市在农村设点。加大政策支持,让正规超市开设农村便利店,让农民可以放心选择、购买产品。第三,要强化农民的消费品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例如:在3月15日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协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电视网络宣传、进村入户等手段,将一些消费常识送到农民身边,送到农民心坎上,增强农民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