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2015安徽政法惠民走心 展现司法改革新思路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02-01 10:05:46
  从没打过官司的张先生到合肥市包河区法院立案,他意外地发现进法院和到银行办事一样,一站式全搞定,利用智能诉讼服务系统不到10分钟就成功立案;

刚刚荣升父亲的王方在家中利用“合肥警方”微信号中的新生儿重名查询功能,给宝贝儿子取了个既好听又不重名的姓名;

2015年,“法”与衣食住行一样,对人们的生活而言变得不可或缺。“法”入寻常百姓家,传递着人们对政法工作的肯定和期许,显现出法治在人们心中越来越近的距离和越来越重的分量。

这份肯定来之不易。回首2015,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如何夯实平安基石保证群众安全感?司法体制改革能给普通百姓带来哪些红利?能否借助大数据让便民服务提速增效?打开一个问号,就是一个挑战;转化一个问号,就是一大成就;拉直一个问号,就是一个惊叹!

岁末年终,本报梳理政法工作四大关键词,透视全省政法机关2015年的改革创新脉络。

关键词:安全感


2015年12月9日,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场会召开,参会代表观摩合肥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借用新的技术,引进数字化管理理念,将大大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法治安徽网 记者 黄河 摄

镜头一:“晚上一定要关好门窗,电动车最好推回家里。” 1月27日晚9点,凛冽寒风中,凤台县凤凰镇芮集社区72岁的居民金学亭戴着“平安志愿者”的袖章,和同村5个村民一起正在巡逻。“自从去年3月有了平安志愿者,小蟊贼们都不敢来了。”村民们如是反映。

镜头二:“各巡逻民警注意,社岗路附近一燃油助力车被盗,监控显示被盗车辆正朝万博学院东门移动。 ”2015年9月22日,合肥市公安局井岗派出所辖区一燃油助力车被盗。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通过附近天网监控发现两名嫌疑人逃跑线路,仅用10分钟便将两人抓获。

回眸:这是我省平安建设的两个剪影。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民对平安的呼唤在哪里,政法机关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就在哪里。

201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持续推进全省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全省新一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及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作出全面部署。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对此作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平安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到平安建设全局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对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公安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

思路一定方向宽。各级政法机关充分整合资源,从人防、物防、技防、意识防等入手,建立了由4.9万个联网视频探头组成的“天网”,组织起12万余人的治安辅助力量,着力构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化治安防控体系。

实战是检验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2015年6月10日上午,淮南市高皇镇发生一起两人被杀的恶性案件。接警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民警通过“警务通”及时向后方反馈现场情况;省及淮南市公安机关迅速启动命案侦破机制,刑侦、物证、网安等警种合成作战,当日下午3时就将犯罪嫌疑人收入法网。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公安机关直接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00余起,全省“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6.6%。

一组组数字,是捷报,更是平安的保障。一年来,各级政法机关紧紧抓住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治安问题,瞄准黄赌黑恶掀起“飓风行动”、打击涉枪涉爆、毒品、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重拳出击非法集资、组织传销、电信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实现了全省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平安建设连续6年全国先进,八类严重暴力犯罪6连降,十万人命案发案率连续6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惠民


2015年10月3日下午,亳州的一家人来合肥旅游,其中有三人没有带居民身份证住不了宾馆,他们来到合肥市公安局三里庵派出所求助,国庆假期坚守岗位的民警经过核查后,为他们办理了住宿证明。王树平 摄

镜头一:2015年7月,在亳州市谯城区一企业上班的高先生,急需办理居住证,由于其户籍在外地,路途远、时间紧,这可把高先生急坏了。得知流动人口居住证可以网上申办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供了相关资料。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用5天,就拿到了居住证。

镜头二:“我有几万元工资没要到,怎么申请法援?”2015年12月23日,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组织社区律师走进辖区工地普法,遇到想讨薪的农民工刘师傅。律师向刘师傅介绍了“安徽司法”微信公众号,指导其通过服务平台提交申请。

回眸: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让大数据为便民服务插上“翅膀”。在“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对掣肘的本位主义say no!

新年伊始,省公安厅开通掌上APP,以后百姓办理身份证、缴纳罚款,不用再浪费时间排队等候,只要下载“安徽公安网”手机APP客户端,就能轻松搞定。就连一向神秘的刑事案件办理状态,都能迅速查询。

向科技要效率,助力民生警务转型。仅以亳州市公安局为例,该局将出入境、户籍、车驾管等150余项公安业务,搬到该市网上办事大厅进行预约或申办,截至目前,亳州市公安局累计办理网上预约、网上申办事项2万多件。

法律服务搭上“互联网+”顺风车,提速增效不在话下。全省法院系统积极推行律师诉讼服务平台,让律师网上阅卷、网上提交代理词、辩护词成为现实;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多项法律服务,足不出户动一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或手机上申请、查询进度。

“不交换数据就交换帽子”,有了这样的态度和决心,才成就了在社会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的“芜湖模式”。通过公共数据共享共用,芜湖建成包括232个数据来源52亿条信息的政府数据库,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当地群众由衷感叹“找信息化比找局长管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芜湖视察时,高度评价“芜湖模式”是社会治理的“安徽一张靓丽的名片。”

大数据还能成为反腐利器,海量信息中总包含着蛛丝马迹。省检察院反贪局两年来将信息化应用于侦查工作中,通过个案深挖出一批大要案、串案、窝案,查办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20多人。

关键词:获得感


2015年12月19日,我省检察机关首批试点院员额内检察官遴选考试在合肥举行,来自合肥、蚌埠、安庆等11个试点检察院的414名现任检察官报名参考。作为司法改革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我省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将优化司法队伍结构,实现办案提质增效。
法治安徽网 记者 袁中锋 摄

镜头一:“请问您今天来办什么事?”“阿嘞来门个哇子。”听得一头雾水,黄山市中级法院工作人员赶紧叫来翻译。黄山市属全国十大方言区,徽州方言的发音千差万别。针对一些不会讲普通话的当事人,该院特意选择精通方言的法官,在诉讼服务中心担任翻译,让群众打一个“明白的官司”。

镜头二:为了15.7335亩耕地不再继续被破坏,1月19日,蚌埠市淮上区检察院作为原告,向蚌埠市龙子湖区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将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蚌埠市国土资源局告上法院。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后,我省检察机关提起的首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针对市级行政机关提起的资源保护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回眸:自2014年9月中央将安徽列入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以来,司法体制改革,成为2015年全省政法工作中的“重头戏”。

改革有含金量,才能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许。我省法院系统走出先手棋,针对广为诟病的立案难,2015年5月1日开始,由立案审查全面改为立案登记。实施首月,全省法院立案4万多件,其中,民告官案件同比增长1.6倍。

公益诉讼实现破冰,公权为公众利益代言。我省检察机关积极借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国有土地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民生的重点领域的行政执法信息进行线索排查,并取得“零的突破”。

“我自愿担任人民监督员,忠于法律,恪尽职守,公正廉明,严守纪律……”庄严的宣誓,是人民监督员履职的开始。短短几月,由全省司法行政机关选任的489名人民监督员陆续上岗。让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近些、再近些,全省法院系统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基层群众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改革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2015年11月30日,我省召开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拉开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的帷幕。通过第三方中立机构,采用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遴选法官、检察官,为提升司法办案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组织保障。仅仅半个月后,检察机关首批试点院员额内检察官遴选考试在合肥举行,来自合肥、蚌埠、安庆等11个试点检察院的414名现任检察官报名参考。一周后,首批法官遴选考试举行。如今,在法官、检察官队伍中,“改比不改好”的共识基本形成,队伍活力得到大大激发。

关键词:好生态走心


2015年12月29日,全省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专题培训会在肥召开。今后将充分发挥律师的第三方专业优势,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案件的处理。

镜头一:“我走南闯北搞工程几十年,经常与派出所打交道,但民警跑上山来给我们送服务还是头一次。”前不久,在岳西县青天乡海拔千余米的牛草山上,见到三位背包警察上山为施工队送暂住人口登记证的民警,工程队负责人杨荣国颇有触动。

镜头二:2015年12月底,2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执法执纪监督员走进省人民检察院参加以“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以公开促公信,这是该院去年第二次举办这样的活动。

回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群众落实到“末梢神经”,让群众得实惠、享利益。深山里的“背包警察”,肩上扛的不仅仅是背包,更是政法机关“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情怀。

在民意引领下,2015年,全省公安机关全面推行农村“一村一警”警务机制,15000余名机关民警下沉一线,访农家、进田头,服务群众、维护治安。来自绩溪县公安局的“村警”汪涛由衷地感叹:“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里才会对群众充满真情,也才会真正赢得群众!”

过硬的素质能力是政法机关履职尽责的保证。过去的一年里,全省政法机关探索政法干警教育管理新模式,实现教育训练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政法干警的执法办案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应对重大敏感案事件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和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了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忠诚履职,还需要铁的纪律。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亲自为机关党员干部上党课,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省检察院通过组织开展“一月一讲”专家辅导讲座、分级分类专项业务培训,以及先进典型报告会、警示教育报告会等多种活动,引导广大检察干警深刻领会和认真践行职业规范、纪律、操守;省公安厅制定“四个清单”,用刚性制度界定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

省委政法委则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政法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意见》,制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突出问题导向,健全纪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政法干警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好生态;开展作风建设情况专项督查,推进全省政法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查处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一年来查处违纪违法干警百余名。

风正好扬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进入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立足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省政法机关将创新贯穿政法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奋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为“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安徽网 记者 李斐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