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体怎么样?上次带来的水果吃完了吗?”3月初,郎溪县梅渚镇居委会干部带着水果又一次来到县第四人民医院看望彭平(化名)。父母亡故、身患精神障碍症多年的彭平早年曾在外地就医治疗,精神状态一度好转,可回家定居后情况出现反复。居委会干部日常排查中发现该情况,主动义务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为其解决了住房,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由政府买单兜底治疗费用。
突然发狂,手持木棍,无意识追打他人……近年来,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救助管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郎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原则,细化各项工作措施。近年来,未发生一起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
拉网式排查“摸底”病患
吕某某是梅渚镇周家村村民,因有精神病史,该镇将其纳为动态管理对象。2015年11月3日,吕某某精神突然出现异常,手持木棍追打他人。该村专职信息员及时上报了信息,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及时赶赴现场控制住吕某某,经与其家人协商后送往县第四人民医院救治。今年2月,在接受治疗后,吕某某返家实行药物治疗。
为全面掌握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底数和基本情况,郎溪县建立实时监控、定时评估工作机制。该县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本辖区内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全面彻底的排查摸底工作。对排查出来的患者进行每年2次危险性等级评估工作,并建立健康档案,采取不同措施的救治方案。
“对于在排查中发现明显有严重暴力肇事倾向、尚未入院治疗的病人,及时向当地党委部门通报,强制性进行收治;对已经发现曾经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要求其家属及时对其掌控;对于轻微病情的,建议监护人对其进行治疗;对于隐性精神障碍患者,责令其监护人严格监管。”郎溪县副县长张军告诉记者。
跟踪随访让“火苗”不再复燃
“你要好好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就和我们居委会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全力解决的。”郎溪县梅渚镇黎明街居民冯云(化名)因夫妻离异精神遭受重挫出现精神障碍,但并无肇事肇祸倾向,其所在居委会干部定期随访并根据其要求,联系到一份看店的简单工作,帮其维持生计,并鼓励其平时坚持服药治疗。如今,冯云精神状态良好,生活也日趋稳定。
为及时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近期病情、服药情况以及家属的监护力度等情况,郎溪县村委会干部、驻村民警除了负责摸排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外,每月不少于两次与村信息员一起与病患监护人见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后期照料、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支持等服务,并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对病人病情进行跟踪,将病情出现反复的患者及时送医。
同时,对于没有监护人的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则由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村委会(居委会)担任其监护人;集中供养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中的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民政福利机构担任监护人,确保他们有人关心,并及时了解病情发展。
不让一名病患因贫困得不到救治
精神障碍疾病不仅是患者个人的痛苦,更是其整个家庭的不幸,多数患者家庭往往因此背上了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郎溪县建立落实治疗、费用保障工作机制,帮助病患和家属解决实际困难。
在费用保障上,郎溪县对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参加城镇职工或者居民医保的,或农村村民参加新农合医保的,其合理费用均按照最高比例报销。对于未参加医保但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办理。无工作单位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符合大病救助对象的,由民政部门给予救助。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其强制治疗费用则由县、乡政府财政兜底全部承担。
同时,为了减轻乡镇负担,从去年起,郎溪县财政拨款建立每年不少于60万元的郎溪县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基金。
除了资金保障外,郎溪县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排查的深度、广度以及救治力度的加大,宣城市唯一一家县级精神病院——郎溪县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的紧张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投入12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的郎溪县第四人民医院新址已经选定,建成后住院治疗床位大大增加。”张军告诉记者,届时他们还将招聘专业精神科医生,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法治安徽网 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