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5月30日起,省委政法委组织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新闻单位开展政法队伍建设先进典型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记者将走进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蚌埠市、池州市、广德县、黄山市徽州区、宿松县等8个市县区,深入当地政法基层一线采访。本报从今日起,开辟“政法一线群英荟”专栏,撷取各地政法机关队伍建设方面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
为社区服刑人员度身定制矫正方案,三县(市)跨省联动让法律援助无地界……近年来,广德县司法局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司法行政工作新思路,加快构建特殊人群管理新机制,并联动铺就法律援助平安大网,为构建“平安和谐广德”做出了显著贡献。
2008年至2014年3月,广德县人姚某在被人雇佣的情况下,明知死狗有毒有害,仍在中心农贸市场内将死狗销售给当地饭店、夜宵摊点等处。 2014年3月后,姚某单独设摊,买进并销售有毒有害的死狗,后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缓刑。“在姚某进入社区矫正之前,我们成立了以我为组长,村干部和近亲属为成员的矫正小组,对其进行先期评估。”卢村司法所所长张军告诉记者,根据姚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今年4月为他度身定制的矫正目标化管理方案正式出炉。
在先期走访中张军发现,姚某的邻里、家庭关系正常,村委会和村民也愿意对其进行监督和帮助。但其法律意识淡薄,且无业,闲散时间较多,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在方案中我们加强对姚某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同时积极与村干部联系尽快帮其找到工作,不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控制其重新犯罪的风险。”张军告诉记者,在多次教育引导下,姚某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重新找到了工作。
在广德县像姚某这样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迷途知返,重新回归社会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探索创新的社区服刑人员目标化管理办法,就是针对社区服刑人员性格特征、犯罪类型和成因、家庭情况、职业背景等个体化差异,制定个性化矫正工作目标,通过管理、教育、劳动、引导、帮扶、心理矫正等多种手段,实现预定目标,达到社区服刑人员改正错误,回归社会、反哺社会的矫正效果。 ”广德县司法局副局长胡孝武说。
在江苏省宜兴市某工地打工的广德县人胡石(化名)在施工时不慎跌落受伤,可工程经过层层转包后,承包人不愿出面,高额的医药费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更大的包袱。听说广德县与宜兴市建立了跨省法援联动机制后,其家人主动找到了县法援中心寻求帮助。 5月下旬,经过广德县法援中心的协调后,宜兴市法援中心已准备与广德县法援中心携手为胡石提供法律援助。
据了解,因广德县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与浙江省长兴县、江苏省宜兴市的交往尤为密切。从2007年,广德县本着“建立友谊、加强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宗旨,与长兴县、宜兴市首倡法律援助协作,建立起跨省法援联动机制,开启跨省法律援助“合作之旅”。三县(市)通过委托办理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将包括农村‘五保’对象、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等7类人群纳入法援的对象;在受理范围方面,除相关规定外,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和因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等也列入其中。 ”广德县司法局副局长李梦桃告诉记者,三县(市)建立了相互委托受理法律援助申请、互相委托审查申请人经济状况等5项机制,并出台快速处理法援案件的4项措施,规定当申请人向一地法援机构提出法援申请时,按照规定由另一地受理更为合适的,将在先行代为受理7日内以转办函形式转由相应法援机构办理。也就是说,广德人在其他两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申请法律援助,符合条件的当地司法部门就会依法帮助其维权,反之亦然。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三县(市)共办理异地法援协作案件600余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大大方便了受援人,提高了办案效率。 ·本报记者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