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危急时刻,他带头跳进深水打桩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07-26 11:05:56

7月24日中午,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镇长郑李龙顶着烈日,在姥下河河堤上巡查。唐桥段一处半坍塌且裂纹纵横的60多米长背堤上,一根根六七米长的木柱,牢牢地顶着木板撑住大堤。

“河沟里还埋了200多根木柱。就靠这些木柱的支撑,大堤才屹立不倒,拦住了洪水。 ”郑李龙告诉记者。

7月7日凌晨两点多,正在姥桥镇太阳河大堤巡查抢险的郑李龙接到消息:“姥下河唐桥段东侧发生大面积塌方! ”郑李龙放下肩上的砂袋,立刻赶往唐桥。

姥下河里的洪水一波波拍打和挤压着堤坝,背堤上已经胀裂数道缝隙,逐渐坍塌。郑李龙立即部署抢修破损路段,调运木柱、砂石、挖掘机前来固堤。要固堤,首先要把木柱砸进深水里作为支撑,撑住填充的砂石和坍塌的堤坝。然而,面对1米多深、水下满是棘刺的河沟和沉重的木柱,谁下到河沟里来扶直木柱,让挖掘机的大挖斗打桩?且不说水呛、刺扎、堤坝随时会崩塌,就是挖斗砸偏了一点、木柱倒了,都会给扶桩的人带来生命危险。

郑李龙毫不犹豫地跳进河沟。他双手用力抱起一根木柱,挪到肩膀上,吃力地将木柱一端慢慢扛起来……姥桥镇原水利干部杨为传立刻跃下河沟帮忙,两个人一起发力,将木柱立起来。木柱太长,加上水的浮力,总是东倒西歪。郑李龙用肩膀作支点撑住,不顾危险让挖掘机挖斗往下砸。

很快,第一根木柱稳稳地矗立在河沟里,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到晚上6点多钟,200多根木柱插进河沟,成为支撑险堤的坚固脊柱。崩堤危险解除了,村民将郑李龙拉上岸,他喘着气,一下瘫软在地上。

“当时一心想保住大堤,自己下去才放心。 ”郑李龙回忆,他在齐胸口深的水里浸泡了6个多小时,上岸后感到全身乏力、两个肩膀酸痛难忍,棘刺划伤的腿脚又疼又痒,双脚肿得鞋都穿不上。

姥桥镇唐桥村村民陈培银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河堤保卫战。他说,抢险固堤刚开始时,自己有悲观情绪;但看到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心气瞬间就顺了。

与郑李龙共事多年的姥桥镇副镇长陈自杨告诉记者,郑李龙一直战斗在抗洪抢险最前线。姥桥镇境内姥下河、太阳河、丰山河和长江大堤等诸多险埂要段,郑李龙都一一巡查。 近一个月,郑李龙一直以堤为家,每天巡堤、查埂、抢险、转移群众。累了、困了,就在大堤上打个盹,在行驶的车里眯一下;衣服潮了又干、干了又潮,穿上两三天,脱下时布满厚厚的盐霜。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我是23年党龄的老党员,又是镇长,我不带头谁带头? ”郑李龙说。抗洪期间,郑李龙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共排除险情200多处。

几乎每天晚上十一二点钟,无论多么疲惫,郑李龙都会在镇防汛抗洪的微信群里发些红包。 “一个小小红包,既能舒缓持续战斗的人的疲劳感,又能鼓舞他们的士气,尽快投入下一场战斗。 ”郑李龙说。

干群同心,铸成最坚固的堤坝。姥桥镇党委书记刘金山指着姥下河唐桥段大堤介绍,以前这里曾经破过堤,今年党员干部冲在前,大家劲往一处使,终于保住了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