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份起,我国不少地区进入了夏季高温期。为加强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家赋予了劳动者特殊的“高温权利”。然而,一些权益却往往被用人单位“缩水”,许多员工也并不知道,在高温天气下作业,劳动者有哪些相关权益。
防暑饮料:不得随意克扣
案例:今年6月17日,气象台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称,当日最高气温达36℃,但刘淑兰等17名女工所在的公司却继续让员工们在室外工作,面对女工们要求提供充足饮用水以及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药品的请求时,公司却一口拒绝。公司认为已为她们发放工资,员工不能为满足自身生理需求,而将户外工作喝水的额外负担转嫁给公司。
法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制定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其中的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刘淑兰等女工所在公司应依法为员工提供防暑降温饮料。
高温津贴:必须如数发放
案例:王福明等6人是一家公司的外勤员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王福明等人不管室外气温是否在35℃以上,都必须进行露天作业。2016年6月20日,已经连续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了一周的王福明等人,得知有 “高温津贴”后,请求公司发放。但公司却明确表示,高温津贴要看员工们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如果明显超产,可以视情况给予;反之,则因为公司没有产生更多效益而不予发放。
法点:《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高温津贴的发放与否,并不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完成生产任务,只要劳动者是“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或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即使劳动者没有完成生产任务,用人单位也必须无条件履行发放高温津贴的法定义务。
高温休息:工资照常支付
案例:唐绍忠等9人的工作也是室外露天作业,进入高温天气后,唐绍忠等人所在公司决定:自当日起,只要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大家便可以停止工作,自行安排休息。但休息期间一律按天数扣除对应工资。唐绍忠等人虽提出异议,但公司固执己见。
法点:《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四)项分别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 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 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颜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