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独立第三方平息医患纠纷棘手难题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08-26 20:47:43

合肥市医调委成立一年半调解成功率高达90%

不和稀泥、不偏不倚、不收费用,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坚持“三不原则”的合肥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以下简称“合肥市医调委”)犹如“减压阀”、“缓冲带”,探索出一条化解医患纠纷的新路子。

近日,合肥市医调委“晒”出最新成绩单: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7月底,共接待咨询409人次,受理案件239件,调解成功率达90%,达成协议金额1383万元,协议履行率100%。

合肥市医调委的诞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承载了公众很多的期望。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区汇集了多家医疗机构,据统计有各类医疗机构960家。由于 接诊量巨大,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 2014年,全市就发生各类医患纠纷近600起,“医闹”、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一度陷入了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怪圈。

在此背景下,2014年,《合肥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政府令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暂行办法》规定,患者索赔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自行协商解决,索赔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先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明确责任。 2014年12月12日,市医调委正式启动运行,开始受理市属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调解,医患双方可以共同或者分别提出调解申请。

虽然起 步较晚,但医调委的起点却很高。在硬件设施上,不仅设有法律援助工作站、警务室,还专门设立了法官工作站和巡回法庭。调解成功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可直接 在医调委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假如调解失败,需要进入诉讼程序,案件也可以在巡回法庭审理,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从咨询、受理、援助、应急处置、诉讼的无缝 对接。

为了保证调解的专业性,医调委除了聘请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以外,还成立了由523名医学和 法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在发生重大、复杂医患纠纷时,医调委会邀请与医疗纠纷所涉及的专业相关联的专家,组成医疗责任听证、分析、论证小组,提出责任认定 意见,供调解员参考。同时,引入司法鉴定前置程序,为提高调解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随着市医调委的成立,至此,合肥实现了医调委从市至 县、区的全覆盖。经过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医患纠纷调解工作逐步走入正轨。2015年3月16日,省卫计委、省司法厅召开工作推进会,将在肥省直医疗机构 纳入市医调委工作体系。同年9月16日,解放军105医院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也纳入市医调委体系。至此,市医调委案件受理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合肥市区一级 及以上专科医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你们是医院请来的,肯定收医院好处了,为医院说话。 ”这是一位患者家属曾对市医调委调解员阚玉金说过的话。然而,当纠纷被化解后,患者家属诚恳地表示了道歉,“对不起,过头的话请原谅,你们值得信任。 ”

从被误解,到被信任,市医调委靠的是制度设计保障的独立第三方身份。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收取患方或医方的费用,让医调委开展起工作来,只依据事实和法律来评判,更有说服力。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方,对此都深有感触。今年70多岁的周老曾为孙子讨说法奔波了半年。 2015年,因为在上楼搬冰箱的过程中崴了脚,肿痛不消,小周到某三甲医院就诊。经诊断其患上骨髓炎,医生开了一些包括蜈蚣在内的中药让小周服用。然 而,20多天后,小周的病情没有减轻反倒加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竟然连站立都无法做到,一日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周老赶紧让儿子带小周到上海复查,医生 确诊小周患上的其实是一种罕见的强直性脊柱炎,而不是骨髓炎。对症下药后,小周逐渐恢复好转。

看到身强力壮的宝贝孙子差点因为医院误诊 而卧床不起,周老难平心中怒气。他几次三番找医院理论,但医院的冷漠态度让他心寒。无奈之下,他在某天中午1点来到市医调委求助,调解员蒋华泉耐心接待了 他,并受理了此案。医院方面起初不配合调解,但在蒋华泉打了不下于10次电话后,终于派出了代表协商此事。此后,围绕医方是否有过错以及赔偿数额,组织开 展了好几轮谈判。最终,医方承认了错误,周老也降低了赔偿金额诉求,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事后,周老给市医调委送来了一面锦旗,“公平公正调解、全心全意为 民”。“以前我们自己既当‘运动会’,又当‘裁判员’,难免引起部分患者的猜疑。 ”省妇幼保健院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但负责人左义霞坦言,纵是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协商的过程也是反复拉锯,十分艰难。市医 调委却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平台,将医患纠纷从“院内”转移至“院外”,让医患双方能够冷静地坐下来沟通,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才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以及医院的 利益。

“现在宣布开庭。”2015年5月25日下午,随着一记响亮的法槌声在市医调委巡回法庭内敲响,一起医疗损害纠纷责任案开庭审 理。这是巡回法庭的首次开庭审理,令人高兴的是,首起案件处理得十分圆满。案件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院方及时履行了赔偿义务。次月10日,在市医调委的 建议下,首份医患纠纷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也由法院发出。

自成立以来,市医调委一直立足调解,却不止于调解。和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分流出 一部分相对争议较小的医患纠纷。当事人执意要诉讼的,引导他们走诉讼程序,适用简易程序的,在医调委巡回法庭内审理,还能起到以案释法作用。合肥市庐阳区 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蒋子钰对医调委的工作十分肯定,她表示在法院受理的各种类型的民事案件中,医患纠纷一直是一道难题,因双方当事人矛盾和争议较大,而且还 涉及到司法鉴定问题,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短则半年,长则几年,对当事人的精力、财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一方面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 面也让司法服务变得温暖而富有人性。

司法鉴定确实是医患纠纷化解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是确定过错责任以及赔偿金额的关键证据。为了让司 法鉴定“提速”,市医调委整合行业资源,出台《全市医患纠纷司法鉴定操作指南》,与全市的司法鉴定机构打通“绿色通道”,将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时间控制 在30日内。这与通常情况下往往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周期相比,要快得多。

在不断的案件积累中,市医调委还梳理出医患纠纷发生的原 因。一方面是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掌握情况不对等。医学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性的技术,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但很多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 识,对就医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是医患双方沟通不到位。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医院都是“人满为患”。例如,省内某知名三甲医院,2014年门诊量达 到340多万人次,一个专家仅一上午就要接待数百名患者,有时难免出现服务态度较差、病历书写不完整、告知事项不完整等问题。从医调委办理的案件情况来 看,近2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引起的。

为此,市医调委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案情通报制度,定期梳理案件类型、分析纠纷发生原因、反馈纠纷处理情况,为规范医疗机构诊疗秩序提供意见。

通过一年半的努力,市医调委已经得到了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写有“公平公正劳心劳力”、“依法调解共建和谐”等内容的锦旗挂满了咨询大厅。在全国范围内“我的调解故事”评选中,市医调委调解员撰写的医患纠纷调解案例还取得了可喜成绩。

不过,市医调委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且还在酝酿着“提档升级”。其中,一个动作备受关注,2015年10月,省卫计委与省司法厅、省保监局联合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市级统保工作。市医调委按照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医疗责任保险前期准备工作,向市 政府专题报告,增加办公用房,方便工作衔接。

同时,进一步规范医疗责任司法鉴定程序,协调完善鉴定过程中医学临床专家咨询、鉴定材料质证等工作细节,为调解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落实案件定期讨论制度,邀请医学专家参加每一件案件的讨论,制定调解方案,不断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此外,提炼工作经验,营造具有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特色的调解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当事人心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