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自治+法治:动迁新模式搬走“钉子户”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10-12 14:48:46


9月28日上午,一辆破拆车驶入合肥市动力三村小区6号楼,危房几分钟内变成了一片瓦砾。历时不到一个月,动力三村小区近700户居民顺利实现了全体交房搬迁。棘手复杂的拆迁难题变得如此顺利,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群众自治+政府法治”的“两治”搬迁新模式。

西园街道地处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旧城旧村需进行改造。如何解决拆迁中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平衡各方诉求实现共赢,这是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西园街道大胆尝试,将社会治理成果和基层民主自治经验引入,通过“政府倡导、街居引导、居民主导、合力疏导”开展群众自治,按照“政府用心、街居用理、居民用情、多方用力”推动法治保障,逐步探索总结出“群众自治”与“政府法治”相结合的“两治”搬迁模式。

动力三村小区是西园街道辖区典型的老旧小区,整体为大板楼建筑,陈旧狭小、不通燃气,随着年久失修,部分住房墙体开裂,成为危房。从去年3月起,小区部分居民联名向蜀山区政府和西园街道写信,表达对小区改造的诉求。今年初,蜀山区将动力三村小区改造列入民生工程项目。“拆迁中部分群众对搬迁改造有顾虑,害怕存在暗箱操作,自己吃大亏。 ”西园街道办主任高峰告诉记者,为此街道适时推出“居民自治”的搬迁模式,由街道和社居委引导组织居民,推选居民代表组建拆迁自治组织。通过联名推荐、联户推荐、提名推荐、群众自荐等方法,由小区住户推选出29名居民代表组成自治搬迁小组。从拆迁动议、资料审核、方案确定到疑难问题的处理,直至回迁方式的选择,全过程参与。

3月8日,搬迁改造办公室正式在动力三村小区挂牌。自治搬迁小组成员们的身影出现在入户登记、房屋丈量等现场,利用人头熟的优势向老街坊邻居们宣传政策、法规并全程监督拆迁摸底全过程。“居民代表都是老同事、老邻居,自己选出来的人信得过。每当他们挨家挨户来征求意见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欢迎。 ”小区居民汪先生说。而正是如此亲密的关系,让群众有话能直说。在搬迁项目启动前的摸底调查阶段,有居民向自治小组反映,每栋楼的一楼和楼上同户型的住房面积不一致,一楼的户型要少了2平方米,如果不解决就绝对不搬迁。得知情况后,自治小组将这一情况报告到社居委,经相关部门核实,决定以同样的面积来计算。

8月10日,蜀山区政府下达房屋征收决定,对动力三村旧城区改建项目进行征收,为期一个月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在拆迁过程中,少数人为追求个人利益,往往持着“谁撑到最后谁得便宜”的“钉子户”想法。为了一把尺子量到底,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沙勇告诉记者,针对极少数存在侥幸心理的“钉子户”,街道拿出“法治搬迁”捍卫群众的利益。由街道法律顾问牵头,蜀山区法制办、征迁部门参加,征询专业律师等法律界人士意见走诉讼程序。在动力三村的搬迁过程中,有6户居民因为不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拒绝搬迁,相关部门为保障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向这6户钉子户送达律师函,准备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在政府有理有力的法律攻势面前,最终6户钉子户在9月8日搬迁工作截止前签订安置协议。历时一个月的搬迁工作也顺利结束。

据了解,西园街道实行“两治”搬迁模式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多个旧城旧村改造项目,拆迁总户数近3000户,拆迁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均在1个月内实现全体交房搬迁和零上访。 ·本报记者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