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现在的我已经懂得昨天是痛,也是礼物,要勇敢向前冲。我期待当你见到我的时候,至少让你觉得你所有的关心与帮助并没有付诸东流。 ”3月15日,岳西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法援律师汪良宽、王文胜又一次收到了来自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服刑人员王某的来信。得知王某正在积极争取减刑,两名律师甚感欣慰。将信件折好放进档案盒中,来信已有厚厚一摞。
2015年3月11日,王某因为涉嫌盗窃被刑拘,两个月后,他通过看守所向岳西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刑事法律援助,汪良宽、王文胜接受指派承办此案。年纪轻轻的王某劣迹斑斑,初中时就因为盗窃被学校劝退,2013年,年仅19岁的他再次因为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出狱后不到半年,王某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入户盗窃十几起,被警方抓捕。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青年,法援律师思索着,如何走进他的内心。
第一次会见,王某略带稚气的面孔上,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法援律师没有在意他的态度,与王某聊起了家常。在法援律师的循循善诱下,王某敞开了自己的“心门”。原本安排40分钟的会见,被延长到2个小时,其间,没有太多谈及案情,反倒围绕着王某成长的经历:快乐的童年时期、遭受丧母厄运的少年时期,失去家庭温暖后的失落与叛逆,第一次出狱后受不了冷眼萌生的仇视与报复。会见结束时,王某眼里流露出的不再是不屑和挑衅,而是满满的信任。
出了看守所,援助律师通过多方打听,联系上王某远在外省务工的父亲。遗憾的是,其父明确表示凡是涉及到王某的事情,他一概不理。不过,在第二次会见时,法援律师隐瞒了王父真实的态度,称其对王某很是关心。王某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自此,法援律师除了为王某的案件奔忙,还主动担当起王某与其父亲沟通的“桥梁”。经过不断的劝说,王某父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来到岳西县法援中心,了解儿子的案情。
2015年10月,王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按说法援案件已经结案了,但1个月后,王某从高墙里寄出的一封来信让法援律师意识到工作还不能停止,“我以前就像刺猬,不愿与人交流,自从遇见你们,像是找到了可以依靠的肩膀,有些话想和你们继续聊聊。 ”法援律师在回信中鼓励王某好好改造,为了慰藉王某的思乡之情,他们除了继续联系王某的父亲,还专门请摄影师拍下王某家乡的雪景及亲人的照片,并将照片寄到王某服刑的监狱。
通过一封封书信来往,王某变得乐观起来。在法援律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其父亲也重新接纳了儿子,并主动到监狱会见。
近年来,岳西县法援中心强化刑事案件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庭前介入、审前交流、多方参与、庭后帮扶的心理引导,与受援人建立良性互动和信赖关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正能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重新犯罪。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