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家事审判引入现代心理技术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7-05-25 15:11:30


马鞍山市雨山法院情感修复助家庭纠纷“软着陆”

5月23日上午,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法庭内,小段(男)和小袁(女)因离婚官司接受法官调解。夫妻俩和法官围绕圆桌,依据“丈夫”、“妻子”等称谓标牌找到各自座位。让小袁很诧异的是,庭审刚开始,法庭居然播放起当年二人的结婚录像,还有家庭照片。因为婚后经常和小段闹矛盾,小袁早就不知道当年无比珍视的结婚录像、结婚相册放在哪里,没想到竟然在法院看到了。法官注意到,小袁偷偷擦去了眼角的泪。

这是雨山法院家事法庭的法官,正在用感情调查、情感回归、亲情规劝、案后回访“情感四步修复法”对闹离婚的小夫妻进行调解。

雨山法院将家事审判与心理学研究深入融合,将现代心理技术引入家事审判,走出了一条以家风文化和心理辅导为重心、专业化审理和多元化解纷并举的新路子。
◆专业测验透析幼童内心

小亓(女)与小吴(男)婚后育有一子小欧(化名)。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产生争执,小亓认为双方感情已经破裂,起诉离婚,但小吴不同意。

承办法官在前期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小吴在婚后多次当着孩子的面,对妻子施暴,双方已分居两三年,小欧一直随母亲和外祖父母共同居住。

由于夫妻双方情感确实破裂,为确定小欧的抚养权归属,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法院委托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小欧进行了“房树人投射测验”,即令小欧绘出具有房、树、人3种元素的画作。根据小欧画作,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投射作用机制分析得出,父母的不和谐关系已严重影响到小欧的心理健康,房树人的作品显示小欧处在自闭和抑郁的情绪中,内心存在强烈的焦虑、恐惧与无助感,对母亲依恋感较强。

根据心理咨询意见,法官最终成功调解该案,让双方了解到不良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双方同意调解离婚,孩子抚养权归母亲,父亲享有每月2至4次探视权。

雨山法院还设置了单面镜观察室,对于父母条件相当,儿童又不能清楚表达自身意愿的抚养权纠纷,通过孩子与父母双方的接触,根据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解读,判断由谁抚养更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这个由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组成的家事审判团队,有3名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3名拥有婚姻家庭咨询师资质、2名拥有房树人心理测试资质、1名拥有沙盘治疗师资质。审判团队结合审判实践,编撰了《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手册》、《房树人测试简明分析手册》、《图画的心理象征意义简明分析手册》等,使用情感反应、内容反应、自我暴露、指导等专业心理技术,在个案中进行标准心理测试,包括房树人测验及箱庭疗法,辅助家事案件的审理。目前,该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建立起常态化合作机制,在法官培训、课题调研、考察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推进家事审判和心理学研究共同发展。
◆情感观察评估母女反目

老吴与娜娜是母女。 2008年,老吴和丈夫老黄与娜娜签订一份赠与合同,合同约定老夫妻俩自愿将自有农村房屋全部产权赠与娜娜个人所有,老吴夫妻俩有终身居住权,3人并就该合同进行了公证。2011年,老黄过世。老吴以老黄、娜娜均非受赠房产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具备相应的赠与人及受赠人资格为由,向法院提出确认赠与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后,家事审判庭依托家事多元调解委员会,进行了庭前调查和上门走访,调查结果显示,老吴共有两女一子,有重男轻女思想,娜娜作为长女,较为孝顺、懂事,最小的弟弟则较为任性、不懂事。

涉案房屋面临拆迁,升值明显。雨山法院组织当事人及其部分亲朋、邻居,尝试利用情感修复手段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特邀情感观察员通过旁听审理过程、对当事人心理、情感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当事人母女之间存有较为浓厚的亲情,只因其他因素参与,母亲心中有所倚重、有所衡量。法官通过“背对背”调解、亲情规劝等方式,最终,当事人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

雨山法院推行的情感观察员制度,是由法院具有法律、心理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担任情感观察员,根据具体案情需要,通过对案件审理过程进行旁听,对当事人心理、情感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分析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法官参考。在情感观察员制度之外,雨山法院还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由后者指定专人负责案件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委托心理咨询师或者由家事法官在诉前、诉中乃至诉后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救助,有助于当事人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后期心理得到正确重建。截至目前,家事审判庭已为45名未成年子女进行心理修复,为72对离婚纠纷当事人提供婚姻质量评估,促成38对夫妻重归于好。
◆家事调查员多元解纷争

在引入现代心理技术基础上,雨山法院将案件审判与区域特点、乡情民俗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家事纠纷社会化解决方式,推动建立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机制,形成有效社会合力,切实妥善化解家事纠纷。推动成立了全省首个家事多元调解委员会,吸纳妇联、司法局、辖区村(社区)、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组建专门家事调解员队伍,形成“梳、劝、帮、教”调解新模式。通过建立家事调查员制度,充分发挥家事调查员进行家事矛盾调查、判前风险评估和判后回访等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家事纠纷。

5月11日,雨山区家事审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在雨山法院推动下,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各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

据统计,雨山法院自2015年6月成立家事审判庭以来,共受理各类家事案件862件,审结732件,其中调解撤诉结案457件,调撤率达62.4%,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彭林 本网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