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镇赵庄村路
从前,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出村的主路一直是条破损的水泥路,这条路让村民既爱又恨。“原来这条路坑坑洼洼,电动三轮车颠得没法开,到秋收的季节全村都发愁。 ”村民们都这么说。不仅仅是这条道路破旧严重,村里以前也没有几条硬化路,更别提路灯、绿化树等配套设施了。没有生活污水排放管道,脏水甚至垃圾,也都是倒在路边。
如今,走进大王村中心村,一条条畅、洁、绿、美的沥青、水泥硬化村路,让行走与驾车都感到格外舒适。一排排身披着各种文明道德图案的民居,让人切身感受到田园村居的温馨和惬意。经过治理,村前屋后的沟塘水系连上了怀洪新河,从前又脏又臭的死水变成了活水。村内水系上建了桥,3000多米的主路,也由3米拓宽到5至5.5米。该村村支书张学利介绍说,该村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投入1400多万元,现已投入700多万元。该村还将建设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体育场、污水处理厂等,还将招商引资,策划落实田园生态农业观光带,充分挖掘大王村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文化旅游、康体健身、农庄度假等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不仅让群众生活得舒心,还要让群众生活得富裕。
小圩镇大王村的巨大变化,只是五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2年10月,五河县根据省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和意见,以打造水韵独具最美皖北水乡为目标,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实施了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文明培育、管理创新等六大工程。 2013年建成10个省级美丽乡村,2014年建成6个省级美丽乡村,均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在2014年度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验收中五河县进入先进县行列,同时,涌现出八岔村、淮五村、李八村、安淮村、四陈村、府台村等一批建设成效显著、在省市考核验收中都取得好名次的美丽乡村。建成后的美丽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基本实现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015年,启动第三批6个美好乡村建设,包括双忠庙镇陈胡村、朱顶镇井头村、城关镇沟东村、沱湖乡大岗村、新集镇新台村、小溪镇赵庄村,其中沟东村和新台村为市级美好乡村。 2015年,全县共配套各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44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900万元,重点用于各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 2016年,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全面展开,各乡镇在环境整治、街道立面改造、道路修建等部分工程类和采购类项目建设均已全面推开。
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几年来,“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卫生基本靠突击”已永远成为过去,“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依次呈现在五河大地上。是什么促成了乡村破茧成蝶的精彩嬗变?“政策是最好的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深有体会。五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项目的管理上,严格实行项目审批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审计制、项目资金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筹资方式。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涉农资金整合方案,认真梳理涉农项目,科学制定整合计划,确保涉农项目向美丽乡村集中,并确保建设资金完全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县美丽办协调监督管理的作用,发挥相关县直职能部门和各工作指导组的作用,使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协作、共抓共建的良好局面。该县还加强基层党建、注重学习培训,为镇村党员干部多方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组织专题培训、到周边区县、兄弟镇村,就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镇村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拓展视野,切实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能力和本领,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指引作用。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有学历、有能力”的农民作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培养。全面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听取和尊重民意,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加强民主意识,全面推行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村干部在理事会的骨干带头作用,虚心听取和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村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群众。县美丽办表示,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上,越走越有信心,该县今年争取在省级考核验收时进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行列。
·陈东本报记者陶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