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超过96%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在基层一线
今年上半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6.43%和91.13%,同比分别提升2.33和2.19个百分点。在“双提升”的背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这一作用,在另一统计数字中得到印证。统计显示,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能够在基层和一线得到妥善化解。
机制:措施先行奠定立法基础
凡事谋定而后动,良好的机制是有效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前提。
2016年6月,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以“两办”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省综治委成员单位及各部门、各单位等也纷纷找准工作结合点、切入点,出台具体举措。省高院制定出台的《全省法院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意见》提出,建立诉调对接中心,设立各种特色调解工作室等4项举措,同时要求建立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名册制度等8项制度和开展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等12项机制。省公安厅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严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严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省司法厅出台的《关于建立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研判预警机制的意见》提出,依托人民调解信息化平台,在全省建立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司法所收集矛盾纠纷,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分析研判矛盾纠纷特点趋势,定期提出预警性报告的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相机而动,对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行谋划和部署。
上述诸多意见的出台,也为我省下一步就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进行立法奠定了基础。在今年召开的省第十二届人大第七次会议上,关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促进条例的立法问题成为1号议案。目前,省人大正组织相关部门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化解干戈
众人拾柴火焰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共同参与。
2015年,家住郎溪县建平镇的杨某在郎溪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房号为605室。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杨某便外出打工。 2016年初,杨某准备装修新房时却发现,房屋已经有人居住。原来,606室住户吴某装修时拿错钥匙,导致进入605室装修入住。杨某与吴某两家为此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建平镇三岔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曾获“宣城市百名人民调解能手称号”的左从贵接手该起矛盾纠纷后,以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为前提,兼顾侵权人利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换房”调解方案,促成两家达成换房协议,并帮助两家到县房产局协调变更购房合同。像这样的邻里关系纠纷,2016年全省调处成功率已达98.14%。目前,全省已形成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1万个、人民调解员10.7万人。
为拓展“元”头,全省积极组织动员群众中的各类优秀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宿州市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以“乡贤”引领乡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安市充分发挥“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政法干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群众威望高的优势,积极鼓励“五老人员”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合力:分流衔接实现术业专攻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非传统型矛盾纠纷的化解更多地需要依靠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
今年4月27日21点,天长市某镇中心卫生院向天长市医患纠纷调委会反映,一名患者输液时突发心源性猝死,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天长市医患纠纷调委会立即组织调解员、医学专家等赶往现场。根据院方提供的病历及相关资料,专家分析论证认为,患者死亡原因为扩张性心肌病,属高风险、高危度、猝死几率极高的病人;院方存在不足是,未能将疾病的风险预测到位。后天长市医患纠纷调委会经过6小时不眠不休的艰苦调解,医患双方达成一次性赔偿9.9万元的调解协议。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立像天长市医患纠纷调委会这样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35个,已建立法学、医学、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咨询专家库698个,并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全覆盖。
2014年,我省公安派出所开始探索设立“警民联调”室,对公安部门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分流,将适宜由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矛盾纠纷交由人民调解员调解,从而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目前,“警民联调”已在我省基本实现全覆盖。为拓展诉调对接范围,省高院先后与省工商联、省侨联、省保监局等单位,分别联合出台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诉调对接工作。经统计,立案前委派调解成功率达68%以上,立案后委托调解成功率达73%以上。
平台:资源整合服务管理一体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不能没有平台。
家住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的村民孙某,因承包地地界纠纷,与邻居闹了矛盾。后在村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的“说事室”,这一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在该村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说事室”,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老党员、老干部值班,接待“说事”群众反映的困难与问题,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说事室”成为群众说烦事、解难事、评大事的重要平台,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2014年,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了黄山市徽州区“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经验,推动全省各地在完善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司法等部门资源力量,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在村(社区)全面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同时,明确工作中心(站)负有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范等十项职责任务,实现了服务和管理“两个一条龙”。
2015年,省综治委总结推广合肥市包河区等地经验,在全省18个县(市、区)开展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试点,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多方力量联合调处、联动化解。 2016年8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综治委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场所、队伍、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县级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建设,将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及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其中一体部署,与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互动互补。 2016年底,全省县级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已全面建成。
源头:研判预警实行分类处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同样需要从源头着手。
为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省综治办、省妇联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专题调研,后撰写了《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于我省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专题调研报告。 7月5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在调研报告上批示道:“调研报告很好,很有针对性。 ”同时要求,抓紧学习研究谋划,化解婚姻家庭纠纷。为及时摸清各类矛盾纠纷,全省市县乡四级综治部门按月定期召开综治、维稳、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多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数据的梳理分析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会商研判。同时,实行参会单位动态调整机制,除常规的5家参会单位外,根据矛盾纠纷阶段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变化,适时邀请有关单位针对某一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例如,针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过程中矛盾纠纷易发频发情况,邀请农委等部门参会;针对春节前后欠薪问题高发现象,邀请人社等部门参会等。
对摸排出的处于初发阶段和一般性矛盾纠纷,坚持边排查边化解,及时就地解决。对可能引发重大问题的矛盾纠纷,则由有关党政领导或主管部门负责人包案化解,限期解决问题。对短期内难以完全化解的矛盾纠纷,则要求建立常态化教育管控机制,严防矛盾激化。经统计,2016年全省共排查矛盾纠纷26万余件,调处成功25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6.83%。
本网记者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