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监狱获首届全国“十大平安监狱”称号
近日,从第十六届全国狱政管理理论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监狱系统“十大平安监狱”授牌仪式上传来喜讯,蚌埠监狱作为我省唯一参选单位,从多家候选监狱中脱颖而出,一举将这一“国字号”荣誉收入囊中。
成绩的获得并非偶然。近年来,蚌埠监狱始终把监管安全放在首位,以改造为本、阳光执法为支撑,构筑监管安全的“铜墙铁壁”,形成特色鲜明的蚌埠监狱防逃模式,截至目前,已实现连续30年无罪犯脱逃。
◆“四防一体”构建安防体系
“不好意思,警察同志,我都忘了口袋里还有个小物件,你们这的检查真细致,堪比机场。 ”8月1日,在通过蚌埠监狱入口安检区之前,一名社会帮教人士已经主动提交了手机、摄像机等随身物品,却不小心遗漏了裤子口袋里的打火机。经过提醒,他把打火机找了出来并交给执勤民警妥善保管。
对监管安全不容丝毫有差,这是深深镌刻在民警心头的信念。蚌埠监狱历史上有过一次惨痛的教训:30年前3月21日那个夜晚,3名服刑人员脱逃。从此,一块醒目的“3·21”警示牌矗立在监狱大墙之下,全监民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监管安全首位意识代代相传。
面对暗流涌动的狱情、犯情,监狱党委把创新作为提升监管安全驱动力,组建狱内110和应急防暴队,先后投入资金数千万元用于信息化硬件升级改造,在省内率先安装手机信号屏蔽系统,配备监控探头1600余个,打造智慧安防系统,从以前完全靠人“严防死守”,到如今形成“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现代安防体系,构建了全天候、全过程、立体化的安防新格局,大大震慑了服刑人员,使服刑人员在严密监控下“不敢逃”。
◆标本兼治加强教育引导
“爸爸,你还好吧?因为离你那里太远了,这些年我们都没有去看你。但是,我和弟弟心里是爱你的!”最近,当拒绝改造的顽危犯李某(化名)看到视频录像里的一双儿女时,刚开口说了一声“谢谢”,感动和愧疚的泪水就立马流了下来。 2016年以来,严重缺失的亲情让身体健康的李某犯了“心病”,监狱民警带其去医院检查多次,并没有发现任何异样。心病还需心药医,监狱民警辗转两地拍摄的这段“视频家书”,融化了一颗冰冷的心。
蚌埠监狱是一所收押重刑犯的高度戒备监狱,也是全省限制减刑类罪犯集中关押点,押犯结构十分复杂。为了在教育攻心上找突破口,蚌埠监狱全面落实“5+1+1”教育改造工作模式,坚持民警讲评教育,积极探索建立改造质量评估、心理矫治、行为矫正和个别化矫治相融合的科学矫治体系,对顽危犯实行挂牌攻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教育改造。
同时,在文化矫正上找着力点,以“德”、“孝”、“礼”、“爱”为主题,打造“禹风”监区文化品牌,搭建“禹风电教”平台,形成集读书学习、文艺表演、文体竞赛为一体的矫正文化品牌。通过“阳光救助”、“困难帮扶”等切实行动解决服刑人员家庭思想包袱,促进安心改造,不仅管住了罪犯的“身”,更滋润了他们的“心”,实现了由“不敢跑”至“不想跑”的质的提升。
◆“严优结合”锤炼过硬队伍
近年来,蚌埠监狱坚持树立实绩导向选人用人机制,采取“理论学习+实战考核”的模式,每年开展10项岗位练兵活动,实施“伯乐相马”和“赛场选马”相结合,在民警队伍中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出民警队伍的活力,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加强。
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民警队伍,更是走出了一条依法治监的坚实道路。蚌埠监狱以推进“法治示范单位”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行阳光执法,深化狱务公开,完善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规定,实现执法环节“全程留痕”,确保执法全程公开、公正、透明。
刚刚获得过一次减刑的服刑人员马某(化名)告诉记者,由于家庭贫困,服刑之初对于能不能获得减刑他有些担心,可是来到蚌埠监狱之后,通过狱务公开电子显示屏,从日常考评、计分考核、行政奖励到减刑、假释等环节,他和家人都可以查阅,公平公开让他获得了改造的动力和重生的信心。
“安全监管没有终点,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确保监狱的长治久安。 ”在新的起点上,全体蚌埠监狱民警发出了铿锵誓言。
陈作晗 姜蕾 本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