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掘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在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中的好故事,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了“中国检察好故事侦探团”采访活动。采访团在我省先后奔赴岳西、涡阳、马鞍山市花山区与含山等4地检察机关进行采访。本报记者随团赴4地进行采访,采撷一线检察故事,传播检察好声音。
7月26日,江淮大地高温酷暑。踏着滚滚热浪,记者随“中国检察好故事侦探团”来到地处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汽车在沟壑深幽、九曲连环的山道上走着,同行的岳西县检察院人员指着车窗外说,这里的贫困总是与山高成正比,越是“山头”上的百姓,贫困程度就越深。
“最美检察官”王竹青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作为岳西县检察院选派的扶贫干部,年轻的女检察官王竹青两年前来到岳西县腹地的五河镇叶河村,当上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她的到来,给因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而长年贫困的叶河村带来脱贫希望。
记者见到王竹青的时候,这个戴着眼镜、满脸斯文的女检察官一点也不像别人口中为扶贫而拼命工作的“女汉子”,随后的采访才慢慢感受到她的不平凡。先说一下王竹青扶贫所在村的交通环境,从县城到村里,先是要在盘山公路上开二十几公里到五河镇,然后就要走村村通公路,而这条村村通破损严重,汽车无法前行,只能在镇上换乘两轮摩托车到村里。要是再到贫困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就要步行了。在这样交通不便的大别山区腹地,能坚持扶贫两年多,实属不易。
就这样,“女汉子”王竹青的生活由三样组成:到村里,走家串户,为贫困百姓逐户解决困难;回到县城,去检察院向院领导汇报工作,寻求帮助,接收新的指令,各个机关轮流跑,争取支持和项目;回到家里,还是要坐在电脑前继续写材料,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安排好亟需解决的各项工作。
在一次走访中,王竹青遇到一个和自己小孩一般大的小男孩,失去了母亲,父亲也外出多年不归,由年迈爷爷奶奶照看着,见他衣裳破旧,身世可怜,她的眼睛都湿润了。临时走她问小男孩有啥心愿,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还没喝过奶”。在以后的多次到访中,她手里总要带一些小礼物,一箱奶、一些小衣物,可最让她开心的是原本性格内向胆怯的小男孩居然现在变得活泼开朗,见到她远远地就喊阿姨。然而,由于长期驻村,她跟自己孩子有了陌生感。有次孩子生病发烧,她却只能“狠心”坚持在村里工作,心神不定的她掉进沟里,搞得浑身是泥。
“我生于山林,长于阡陌,双手自小就沾满了乡间的泥土,摆脱家庭的贫困是我曾经的一个梦,帮助任职村实现脱贫致富是我现在的一个梦。”这是王竹青在全国“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作为青年扶贫代表的发言词,也成为让她专注做好扶贫工作、努力为贫困村圆脱贫梦的动力。两年多来,她为21位贫困户子女购买书包等学习用品,为2名在读大学的特困大学生争取到上万元的助学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遇到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个年轻的扶贫“主心骨”。
在王竹青的努力下,2014年至今,全村144户贫困户中,有50户贫困户安装3KW太阳能发电项目、124户贫困户加入构树专业合作社,其中6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33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稳定增收,100余户贫困户新建或改造340亩茶园。 2017年又创新了扶贫模式,将成立的构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的构树种植发展到构树养殖与饲料加工的多样化生态产业链,一切扶贫的大胆想法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挂职以来的这些扶贫清单改变着叶河村,王竹青也当之无愧的成为贫困户眼中的“最美检察官”。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授予王竹青年度“先进工作者”表彰,领奖台上她感慨地说:“在贫困的山村,每一种窘境我都感同身受,作为第一书记我会克服一切困难,扎根在基层,因为我期望在我身后的百姓家家生活富足、户户幸福安康。 ”
本网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