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余
“我是一名外来打工者,人生地不熟的,如果不是法律援助律师帮助我,我可能拿不到赔偿了。只要有法律援助中心给我撑腰,我的合法权益就能得到维护。 ”这是一名外地农民工在接受芜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电话回访时的一段真情流露。
“你有不平事,我们来帮你! ”据芜湖市司法局局长王芳介绍,如今不论是外地人在芜湖,还是芜湖人在外地,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到芜湖市司法行政系统高端的法律援助服务。“让穷人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在江城大地如今已不再是法律理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据统计,仅2012年以来,该市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9714件,为近十万人次提供了法律援助咨询服务……
定期召开法律援助工作会议
■降低门槛 实现应援尽援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困难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受援群体的合法利益。近年来,芜湖市法律援助把为困难群众多办案、办好案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在相继推出“残疾人绿色通道”、“老年人绿色通道”、“未成年人绿色通道”、“农民工绿色通道”的同时,还对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纠纷;失独家庭、军人家属等特殊群体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主张权利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扩大范围。针对其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另外,在原有的基础上,今年芜湖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又进一步扩大。在事项范围上,根据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增加至11项,请求赔偿与交通、医疗、食药安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相关的财产损失的,因高危作业造成损害的,因见义勇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均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在对象范围上,既覆盖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群体,又突出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这个特定群体。覆盖面达到全市常住人口20%以上,法律咨询覆盖所有人群,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注重质量 强化全程监督
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据芜湖市司法局副局长刘琪介绍,随着办案数量的不断上升,为确保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芜湖市司法局规范了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程序,全市两级法律援助中心均设立了投诉查处电话,强化办案质量社会监督。同时,在民事援助案件中,实行“点援制”,由受援人在了解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等基础上,挑选更为自己信得过的人员担任代理人。在刑事援助案件中,实行分类受理指派,对受理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指派具有三年以上刑事辩护执业经历的律师承办;对一般案件根据案件类型,针对性地指派熟悉相关类型案件的律师承办。
同时,案件指派后,援助中心确定专人负责跟踪办案动态。中心要求承办人员分阶段报告案件进度情况,监督承办人员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的阶段性工作,掌握案件推进情况。援助中心人员同时告知受援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有权对承办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意见。对受理的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的个案,由局分管领导、援助中心负责人、资深律师会同案件承办者进行讨论,分析案件法律关系,理清办案思路和关键环节,确保办案质量。
■优化服务 确保为民惠民
服务质量好坏,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法律援助工作的最终标准。为了把法律援助好事办好,芜湖市司法局早部署快推进,情系百姓办实事。
无障碍咨询接待。坚持“五心”服务标准,将诚心、关心、爱心、耐心、热心融入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最大限度拉近工作人员与受援人群心理距离,接待人员对来访人群“相对一张笑脸、相迎一句问候、相让一把座椅、相敬一杯热茶、相待一份关怀”。
受援人赠送锦旗
无等待受理审批。为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电话申请法律援助服务,向群众发放法律援助折页,开通特殊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供法律服务。按照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定的“三优先”原则,对于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做到当日指派、当日办理。
无缝隙援调对接。依托司法所、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法律援助工作网,实现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对当事人申请的援助事项能调则调,当诉则诉,尽可能地将纠纷化解于诉前,减少受援人诉累,提高服务效率。
拳拳为民心,浓浓法援情。法律援助工作永远在路上,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芜湖市司法局党组书记陈永来表示将以中办、国办《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为指引,继续深化落实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各项工作要求,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把法律援助这一民生工程做大做强,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到法治阳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