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教师节 带你了解高墙内的“特殊园丁”
来源:中安在线 阅读量:10000 2017-09-11 15:20:05

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是监狱民警的神圣职责。他们既要代表国家法律管理好服刑人员,又要通过细致耐心的教育,帮助服刑人员走出困惑,拨正其人生航向。因此,他们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殊园丁”。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带你走近大墙内的这群“特殊园丁”,了解他们的故事。

一丝不苟的“特殊园丁”吴其全

民警吴其全从事这份特殊的工作已20余年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令他无比自豪的事情莫过于数千名曾经的服刑人员在他的教育下,顺利转化成社会的合格公民。吴其全原是一名高中老师,因机构改革转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栖凤监区教育民警,现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栖凤监区矫治分监区分监区长。

服刑人员入监教育是矫治分监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其实,刚转入监狱担任教育民警之初,吴其全就开始主抓入监教育工作了。“那时,都是由中队(分监区)各自完成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入监教育工作。”据他介绍,一直以来,他都坚持入监教育工作必须一丝不苟,“这是改变一个犯罪人的起点,意义相当重要……”

从事入监教育工作以来,吴其全一直坚持一个观念,那就是如果民警不能熟练掌握服刑人员应知应会内容,就会象一个从不备课的老师,是不会教出好学生的。所以,无论是服刑人员“四十二条”、“三十个怎么办”,还是广播体操、手语操等应知应会内容,吴其全都能做到了然于心,每次上课时也都会亲自示范。他说:“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这实际上也是教育改造的一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管理和照顾服刑人员,吴其全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各类医疗护理知识,这让他也成为了服刑人员们的“贴心棉袄”,他还曾利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成功挽救过一个生命。曾经有一名服刑人员在工间活动时突然倒地,出现呼吸停止等症状。他一边让人联系监区卫生所,一边为该犯采取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持续近十五分钟后,这名服刑人员终于恢复自主呼吸,为后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年前曾在栖凤监区服刑改造的段某,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型养殖厂的老板了。提起吴其全,他总会不断地竖起大拇指。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吴警官的教育和帮助。”据段某回忆,刚入监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头”,仗着自己曾经学过武术,到处惹是生非,入监不到一个月,就背了2个处分。

作为矫治分监区负责人,吴其全没有因为段某的劣迹斑斑而放弃对他的教育,而是三番五次深入监舍和习艺场所,对他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了解他的思想,会同其所在内设监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当获知段某的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时,他通过分局“阳光救助”平台,第一时间帮助段某的孩子重新背上书包。在吴其全的倾心帮助和教育下,段某的态度终于转变了,改造也积极了。最终,段某因改造表现积极被法院裁定减刑1年,提前回归了社会。

“吴警官是我恩师,现在也是我的亲人之一……”当别人向他提到吴其全时,段某总是这样说道。

甘做“特殊园丁”的金龙

80后民警金龙,刚刚走上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仅仅5年不到,但已经成为白湖分局滨西监区人人称道的“教育能手”了。

“刚参加工作时,面对这么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我当时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无所知并没有吓倒年轻的金龙,反而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他决心从零做起,认真研读监管改造相关制度,全面学习掌握服刑人员须遵守的监规纪律,虚心向其他同志请教业务知识。很快,金龙在狱情研判、个别教育等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天,当班的金龙照例走进服刑人员监舍巡查,一进10号监室,他看到一个铺位上的床板松动了,上前一看,发现少了一枚钉子。钉子为什么不见,到哪儿去了?如果服刑人员藏起来,到底动机如何?

想起这些,年轻的金龙不寒而栗,一边向内设监区领导汇报,一边迅速展开调查。怀疑目标很快锁定在睡在下铺的服刑人员陈某。经过耐心教育,陈某承认自己心情较烦,为了打发时间,一点一点用手将钉子抠出来,然后随手扔到窗外去了。该犯所说究竟是否属实?钉子找不到始终是一个大的监管安全隐患。金龙便拿一个大小差不多的钉子往窗外扔,在钉子落地的附近仔细搜索,终于找到了那枚丢失的钉子,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钉子虽然找到了,但陈某心烦什么呢?金龙又找到陈某了解情况,获知陈某因家中母亲生病住院而心烦意乱后,他通过监区联系上陈某居住地司法机关,为陈某和他母亲开通视频接见通道,让陈某与其母亲面对面通话,诉说衷肠。在金龙的帮助下,陈某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矛盾排查和处理也是监狱民警的主要职能之一。日常工作中,金龙总会严格按要求对服刑人员劳动和生活场所进行巡查,尤其注意观察一些有过情绪异常、矛盾冲突等情形服刑人员的行为动向。在当班查看监控时,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查看监控密切关注群体动向,如果两个人同时从凳子上站起来或者有骚动迹象,就要防范斗殴事件,另外卫生间、包裹房等重点部位也要仔细查看。

“如果服刑人员的不满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相当于一颗炸弹,时刻影响到监管安全,因此必须让其有一个疏通的渠道。”在金龙看来,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大部分都会存在很大的心理落差,难免会陷入迷茫,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发生一些监管事故。

服刑人员付某,入监后对民警的管教始终有对抗情绪。为了及时挽救付某,金龙多次找付某谈话,谈话中,他没有直接去指责付某消极改造的行为,而是详细了解他基本情况以及想法,从中得知付某因认为法院对自己判决不公而产生消极改造情绪。金龙一方面引导他通过正当途径申诉,另一方面帮他找相关法律书籍供他学习,最终在金龙的帮助下,付某的心结终于被打开了。

现在的金龙,已然是同事眼中的“教育明星”、服刑人员眼中的“好朋友”了。当问起工作感想时,他这样说道:“监狱教育改造的特殊性就在于,受教者多多少少存在着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歪曲,出了灌输正能量外,还需要有一个排污的过程,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正是存在这样的挑战性,才让我越发喜欢上这项工作,也更加甘愿做一名‘祛污垢、塑灵魂’的特殊园丁……”

用艺术转化人的翟大新

民警翟大新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人所共知的“艺术范”,每逢重大活动,他的一首萨克斯总会压轴全场。他从警已30余年,他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艺术总是穿插于每一个细节当中,且效果十分明显。

高鸿是他最得意的服刑人员“门生”,而高鸿的成功转化,也成了令翟大新坚持用艺术力量改造人以来最自豪的一件事。

8年前,高鸿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投送至白湖分局龙山监区服刑改造。刚入监时,面对漫长的刑期,加之对法院判决的不服,使他变得封闭、压抑、敏感、多疑,对改造有明显的抵触情绪。高鸿的情况让承包民警翟大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与高鸿聊天中,翟大新了解到高鸿在外面非常热衷于吹长笛,可正当他稍稍学有所成时,却意外获罪入狱了。

于是,翟大新决定从长笛入手,对高鸿进行转化。为了培养高鸿的兴趣,翟大新特地赶往合肥,购买了一支长笛以及相关的书籍送给高鸿,并时常对他的演奏进行指导。自从高鸿有了长笛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日出工时,同犯们总能听到他一边认真干活,一边哼着小调,并不时地拿着小本子划着什么,非常专心;每日收工回到监舍,高鸿便拿起他的长笛对着小本子认真地吹着,偶尔还请身边的同犯帮忙评判一把。

高鸿被一支长笛转化了,让翟大新十分欣喜,他决定乘热打铁,进一步促进他的改造积极性。适逢管弦乐队需要创作一首队歌,翟大新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高鸿,并请来了专业的音乐老师“配合”他创作。为了让高鸿的心灵能在音乐中得到进一步的释放,翟大新安排他深入车间,用心体会辛勤劳动的价值;安排他接触和了解服刑人员改造典型,感受积极改造的重要意义;安排专门的时间跟他谈心,教育他积极改造、发挥专长、羽化成蝶、重塑新生……

带着激情,带着忏悔,高鸿成功创作了管弦乐队的队歌。在汇报演出上,当高鸿带着自己的真实体会,用长笛深情地演奏他创作的队歌时,博得了全体在场人员的掌声,这让高鸿从此信心十足。重拾改造信心的高鸿,在管弦乐队的创作和演奏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多次带领管弦乐队参加监狱举行的文艺汇演和比赛,受到了广大服刑人员的一致欢迎。管弦乐队的声誉也因其卓越的创作和坚实的演奏水准而成为监狱重大活动必然出现的一道风景线。在重大活动中,高鸿还多次被监狱作为服刑人员改造典型,以自己的改造经历现身说法,感染和引导了一批又一批徘徊在改造边缘的服刑人员。

看到高鸿被成功转化,翟大新很有成就感。据他介绍,在他管理的管弦乐队里,有很多原来被视为“问题犯”的服刑人员,现在都在音乐的熏陶下,一步步地成为了监区的改造先进人物。所以,翟大新坚定地认为,艺术同样也是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利器,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讯员 尹孜 王磊 记者 汪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