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古代官员如何巧破涉农案
来源:中国普法网 阅读量:10000 2017-11-14 16:41:51

当前,我国各级司法机关非常重视涉农案件的侦破和审理工作,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三农”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其实,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涉农案件无非是些偷鸡摸狗之类的事。对此,古代的官员们从来没有因为案件小而有丝毫的轻视,相反他们重视有加,拼上智慧全力断案,有力地维护了法治的尊严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先来说两个偷盗农产品的案件。

舔锹巧破偷瓜案

宋代燕北(今河北一带)人胡乞买在北寿州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一带)担任县令时,因体恤民情,精明善断,政绩显著,受到百姓称赞。

下蔡县有一个瓜农叫李武,他种的瓜个大味甜,还比别人的早熟几天,自然卖出了好价钱,惹得有人眼红。

一天大清早李武到自己的瓜地摘瓜时,发现熟瓜早已被人偷摘一空,而且每棵瓜藤都被人从根部铲断。剩下的小瓜,因为断了藤再也熟不了了。李武很气愤,到县衙去告状。胡县令接到报案后,立即带着衙役来到瓜园勘查现场。

胡县令在瓜园转了几圈,仔细看了被铲断的瓜藤和地里留下的痕迹。更奇怪的是,胡县令还舔了舔瓜藤断处的味道。勘验完毕后,胡县令拍了拍身上的土,果断地对衙役下令:“给我把周围农舍、瓜棚里的方头铁锹全部找来。”很快,几十把方头铁锹都被找来了,每把铁锹上都标了主人的名字。

接下来,胡县令竟然挨个舔这些铁锹,直到全部舔完后,他从中拿出了一把铁锹,叫手下几个人再舔一下,并问他们:“你们尝尝这把铁锹有什么异味没有?”尝了铁锹的衙役们回味了一下,说:“这把有股苦涩的味道。”

胡县令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说:“这就对了。”他突然转过身来,指着这把铁锹对其主人吼道:“李武的瓜园就是你破坏的!”这个人叫王二头,一听胡县令的话,连连喊冤,死不承认。

胡县令威严地逼视着王二头说:“我在勘验现场时,发现只有一个人的脚印,知道作案的肯定是一个人,李武瓜地里的铲痕是方头铁锹留下的,经过使用舔舐的办法对附近搜集来的所有方头铁锹进行检查,唯独你的铁锹上残留着与瓜藤的苦涩味相同的味道,这些,你刚才也都看到了。铁证如山,还想抵赖?”

这时,王二头才不得不服罪,坦白道:“我与李武都是种瓜的人,他的瓜要早熟几天,必然卖得好价钱,我便嫉妒他,才去偷他的瓜,铲毁了他的瓜藤。我真是糊涂呀!愿意接受惩罚。”王二头赔偿了李武的损失,这起案子才算完结。

一个堂堂县令,竟然用舔舐的方法来破案,不仅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和爱民情怀,更是体现了他的司法精神,以事实为依据,再小的案件也要弄得水落石出,让犯法者心服口服。

用计巧断茄子案

到了清代,有一位名叫施世纶的清官,被老百姓称为“施青天”。更可贵的是,对于涉农案件,不论大小案件,他都一查到底,给百姓一个交待。在扬州知府任上时,施世纶为了维护百姓利益,巧判了一桩盗茄案,为贫困百姓挽回了经济损失。

曾有一个城外双杨村的老妇人报案说,他们孤儿寡母种了几亩茄子,每日辛勤浇灌,百般呵护,结的茄子都很大,指望卖点钱偿还债务,不料接连几夜都被偷盗。看着可怜兮兮的老妇人,施世纶心中无限同情,对盗贼更是痛恨。可是茄子实乃消费品,盗贼偷去卖了,就无凭无据,如何破得此案?施世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当众呵斥老妇人:“如此无凭无据的案子怎么破,还是先回去吧,等有了线索就告诉你。”

第二天,施世纶让人把市场上卖茄子的全都带到衙门,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贴到自己的担子上。施世纶挨个察看他们的茄子后,大声吩咐道:“将偷茄人白进忠、白进义带上听审。”那二人连连喊冤,施世纶喝道:“你们何冤之有,看看你的茄子,要是你们自家种的茄子,还没长大的你们舍得摘下来卖吗?你再看看你们的茄子个个都有针眼你知道吗?”二人一看傻眼了。

原来,施世纶表面上呵斥老妇人,暗地里嘱咐她回去后,给自家的茄子扎上针眼。这二贼中计,连夜再次偷盗。施世纶说:“你们坑害良善,实在可恶。今日,罪行确凿,实在难逃,看是依律条认罪,还是遵照盗人田苗律例赔偿。”二人赶紧叩头恳求道:“情愿赔偿。”施世纶判道:“本府法外宽恩,将二人拉下,每人重责20大板,再叫他们赔偿。”根据老妇人的如实申报,责令二人赔偿老妇人共计七千钱。看着得到赔偿的老妇人母子高兴离去,施世纶感觉心里轻松多了。

施世纶靠着自己的智慧,给了老妇人一个说法,惩治了不劳而获的盗贼,在侦破涉农案件上更是胜出一筹。对于此类涉农案件的侦破意义重大,农民始终是弱势群体,打击涉农犯罪,就是对他们的最好保护。

再来说两个讹诈农民的涉农案件。

钱若赓审鹅案

明朝万历年间,钱若赓担任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知府,他可是有名的清官,处理案件向来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尤其是对那些欺行霸市、坑害农民的案件,他向来严惩不贷。

一天,一个农民拎了一只鹅进城,为了办事方便,先将鹅寄存在一家旅店里。可是,当他办完事回来取鹅时,那店主竟耍赖说:“那四只鹅都是我养的,哪里有你的鹅!”农民气愤不过与店主评理。但由于他没有文化,笨嘴拙舌,被店主几句话给噎住了,只好跑到衙门去击鼓告状。

钱若赓耐心听了农民的诉说后,心想一只鹅虽然不是大事,可是此举属于讹诈农民,决不能放过。立即下令让衙役把那家店里的4只鹅全部取来,分关四处,每处配给一张纸、一支毛笔、一方砚台,说是让这些鹅招供各自属于谁。

听说钱知府让鹅自己招供,大家觉着是天大的笑话,都十分好奇地前来观看,连府中差役对钱若赓这种独特的审案方式也感到惊异和纳闷,都替他捏了一把汗。钱若赓似乎对案子漫不经心,刚布置完毕,就若无其事地用餐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就派人出来探问:“鹅招供了没有?”

过了好一段时间,钱若赓忙完手头的事务,亲自下堂巡视分关着的鹅,他看过以后,十分满意地点点头,自言自语道:“嗯,好,好,它们已经招供啦。”差役们望过去,只见4只鹅除了拉了些屎外,纸笔砚台丝毫未动。他们一头雾水。突然,钱知府伸手指向其中的一只鹅,语气肯定地说道:“这只就是那农民的!”

他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原来,钱若赓知道,乡下的鹅吃的是野草,粪便是清淡的;城里的鹅吃的是谷子,粪便呈现黄色。要确定鹅的主人是农民的还是城里店主的,只要查看一下鹅粪便一清二楚。所谓让鹅写交待,无非是等待鹅拉屎。在铁证面前,那个贪婪而又狡猾的城里店主不得不磕头谢罪。

段广清巧断大鸡种案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鄞县新来了一位知县,名叫段广清。到任以后,他清正廉明,断案机智灵活、幽默有加,很受全县百姓的爱戴。

一天,段知县坐轿子下乡回来,路过县城十字街口,发现一家米店的门前围了很多人,而且有争吵声。段知县感到很奇怪,吩咐落轿,命令衙役前去打探。不一会儿,衙役带来了两个人,一个是米店老板,一个是农民。后面跟着一大群围观的群众,都想看看县太爷如何断此案。

段知县问:“你们二人为什么事争论?”农民回答道:“小人因父亲生病,进城请医生,路过这家米店,一时走得慌忙,误将他门前一只小鸡踩死了。店老板要小人赔九百文铜钱,小人袋中只有请医生的三百文,不够赔他,他便抓住小人不让走,所以在此争论,惊动了老爷,小人该死。”

段知县又问米店老板:“这乡下人说的都是真话?”那老板答道:“是真的。小人这只鸡确是大鸡种,可养到九斤,斤鸡一百文是市场大行情,小人也不敢多要他赔。”

段知县笑道:“如此说来,你索赔之数,也不算过分。”说罢转脸对农民说道:“你这乡下人进城,走路应该小心,踩死了刁老板的鸡,理应赔他。”农民苦着脸道:“小人不是不赔,无奈身上带的钱实在不够。”段知县道:“现钱不够,你身上还有衣服可以当几百文,剩下再不够,本县代你补上。”

旁边围观的人群起初都替农民不平,谁知段知县来后,竟然也断农民赔那老板九百文,真是岂有此理!

那农民听了知县的话,只得脱下身上的衣服送进当铺,当了三百文,加上袋里现钱三百文,才六百文。段知县摸出三百文来交于农民。农民凑齐了九百文,当街交与那老板。赔过了钱,两人都各自走开了。围观的群众也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都很失望地要散去。谁知,段知县突然大声喊道:“都回来!”农民和那老板又返回知县老爷的轿前跪下。围观群众也重新聚拢过来。

段知县大声说道:“本县刚才所判只有一半,还有一半未判完你们怎么就走了呢?”农民惊愕道:“老爷!小人九百文鸡钱不是已经赔付给刁老板了吗?”米店老板也道:“鸡钱已经付过了,九百文一文不差,小人没有别的要求了。”

段知县笑着说道:“不!不!本县还有话没说完呢。你这老板的鸡虽说可以养到九斤重,但现在不是还没到一斤呢。俗话说得好:斗米斤鸡,就是说,鸡长一斤要喂米一斗。眼下你的鸡被乡下人踩死了,不用再喂了,岂不省了你九斗米吗?他踩死你的鸡,赔了你九斤鸡钱;而代你省下的九斗米你却应该算给他,这样才算公平。大家说对不对呀?”

围观的百姓听到这里,这才明白段知县的用意。米店老板傻眼了,知县判了也没办法,只得当众立即量了九斗小米交给农民。

小鸡仔变大鸡种的奥妙无论有多深,也逃脱不了段知县的法眼。段知县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巧妙地分段判决了这个案子,让狡猾的米店老板先甜后苦,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惩罚;而敦厚的农民则是先苦后甜,得到了保护。这和明代的钱若赓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凭着智慧和责任,在打击讹诈农民的奸商上毫不手软,其爱民之心显而易见。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