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我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普法宣传日到来之际,本报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方面梳理一年来我省法治建设新成效,记录我省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的法治新进程。
科学民主立法 维护宪法权威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每当我省有“一府两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级人代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产生后,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就会响起宣誓声。这是2015年12月18日经省十二届人大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表决通过、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的规定。
近年来,围绕地方立法的实践,省人大常委会坚持贯彻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规范作用,持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全省地方立法呈现节奏快、效率高、创新多、分量重等特点。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省十二届人大以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和修改修订法规84件,其中制定32件,修改34件,修订18件,废止10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报批的法规68件,其中批准制定55件,批准修改3件,批准修订7件,批准废止3件。为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实现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科学立法,注重发挥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打破以往以部门为主起草法规的格局。
关注民意,立法为民,是近年来我省立法工作的核心。针对普遍存在的律师取证难,在全国第一个通过立法确立律师代理民事案件申请调查令。针对货运车超限超载情况突出、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本着急用先立、特事特办的立法原则,在无上位法可循的情况下,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审议通过了全国第一部公路“治超”法规,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回应社会关注,出台了《食品安全条例》。
2014年的省人代会上,14个代表团的516名代表提出86件有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议案和建议,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牵头起草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并将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这是我省近10年来,首次由省人代会行使的立法权;在牵头起草老年人权益保障、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草案时,还首次结合司法案例分析,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作出立法规范。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多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是我省民主立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4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还为此率先在全国省级人大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11月,又在全省首批确定了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今年6月又确定了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了所有设区市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全覆盖。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连日来,冷空气来袭让全省气温普遍下降,不过随着“12·4”国家宪法日的到来,普法活动却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11月30日一早,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全椒路社区的普法志愿者陈姝来到社区创新推出的鸟巢状“普法宣传小屋”,为当天的法律实践课做准备。在泾县查济村,刚刚捧回“全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荣誉的84岁老人葛彬,不顾视力衰弱忙着校对12月份普法墙报的内容,在每月第一天出普法墙报是这位“普法老人”坚持了十几年雷打不动的习惯。
这是全省各地多措并举精心烹制“普法大餐”的自选动作。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尤其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相关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普法责任制落地生根,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纵深推进。
创新是普法工作生命力所在。全省将“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理念融入到普法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普法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淮南以豆苗为原型创作“豆娃”普法形象并将其物态化,衍生出豆娃说法动漫、玩偶、挂历等宣传产品。合肥、宿州、安庆等地将普法与戏曲融合,创作出包公折子戏、六尺巷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戏曲节目……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普法主题活动更是搭载上“网络快车”。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法宣办在2016年“12·4”国家宪法日期间开展普法网络直播活动,律师在线解答网友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吸引近3万名网民观看直播。
连续开展几届的“法润江淮、共筑美好安徽”法治故事、动漫、微视频大赛,征集到了一大批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公共活动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屏、手机屏等媒介上广泛展播,让浓浓“法味”随时随地萦绕在群众身边。目前,我省各地的法治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已成立群众性法治文化团体587个,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1563个,创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23个,全省命名表彰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多达4779个。
针对“七五”普法中的重点对象,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形式,实现每年上万人次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法治教育;瞄准青少年这个“未来群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普法活动,如马鞍山市在全市举办的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六安市组织开展的“争做文明守法好学生”主题活动等。
在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带动下,全省各市县已全部将法治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和机关效能考核,实现了法治宣传教育由“软任务”向“硬指标”的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继续深化,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的要求,这意味着要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省正以“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为抓手,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积极推动法治文化“繁荣行动”深入开展。
落实司法责任 构建阳光司法
10月28日,我省法院、检察院第三次员额制法官检察官遴选开考。今年以来,我省法检系统快马加鞭,相继推出多项改革,确保司法责任制落地。
9月28日上午,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张坚担任审判长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王春祥故意杀人一案。这既是我省首次大法官开庭审案,也是省高院落实司法责任制,院庭长带头办案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全省三级法院出台审判主体司法权力清单制度,制定院庭长审判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实现充分放权与全面监督的有效结合。据统计,全省法院共组建9类1668个办案团队,组建专业法官会议465个,有效形成新型办案机制。全省780名入额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编入审判团队,带头办案已经常态化;开展“院庭长示范庭公开月”活动,院庭长真办案、多办案、办好案,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办结案件518070件,院庭长办案达257369件,占总数的49.68%,为提高广大法官办案积极性起到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案件质效。
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提高案件质量,在院庭长带头办案的示范引领下,继续深化审判委员会委员“庭审亲历活动”,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全方位推进司法公开。
11月5日,省检察院制定出台了全省三级院检察官权力清单,对基层院办理的大量普通案件特别是简易程序案件,进一步扩大检察官授权范围,做到能放则放;对批捕、公诉等司法属性突出的环节适当多放,体现谁亲历办案谁决定;对自侦案件和其他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一步明确检察长、检委会和检察官的办案事项决定权,做到适度放权。同时,严格执行《员额内院领导直接办理案件规定》,明确领导办案比例要求,实行领导办案通报制度;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763名已入额院领导人均办案10.3件,占员额内检察官人均办案量的54.8%。省检察院还专门制定出台省院机关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对员额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全覆盖。为严把案件质量关,省检察院还制定出台了案件质量常态化评查规定,目前全省三级检察院普遍成立了案件评查室,配备专职评查员,实现案件评查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我省法检系统秉持司法为民理念,构筑阳光司法,多项改革齐头并进,层层压实司法责任制,将司法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推进智慧综治 探索机制创新
“我们这里的消火栓坏了,请相关部门予以及时更换。 ”11月29日,家住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的刘女士,用手机扫一扫楼栋里张贴的二维码,进入社区的“网上民意大厅”上传文字和现场图片,便完成了消防栓损坏的信息上报。很快,社区工作人员便将这条信息派发给刘女士所在小区物业,第二天全新的消火栓就“走马上任”。二维码这个黑白相间的神奇小方块,已融入滨湖世纪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也走进了社区治理变革中。如今,该社区已在小区楼栋、商业楼宇、沿街商铺、街面巡查点等各个角落张贴二维码1100多个。只要扫一扫,管理服务信息、居民邻里活动、商家经营情况全部知晓。这不仅为各类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大开方便之门,也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以技术、机制等创新举措引领社会治理,一直是我省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中,铜陵市努力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将城区14个派出所整合为6个,精简出的市局、分局两级机关100多人充实主城区派出所,公安机关一线实战单位和执法勤务机构警力达到总警力的91%。 2013年,黄山市创新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站制”窗口服务模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为民服务中心(站),此经验由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推广,并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综治“名片”。
今年上半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6.43%和91.13%,同比分别提升2.33和2.19个百分点。在“双提升”的背后,除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功效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这一作用,在另一统计数字中得到印证。统计显示,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能够在基层一线得到妥善化解。
为及时摸清源头,全省四级综治部门按月定期召开综治、维稳、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多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数据的梳理分析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会商研判。同时,实行参会单位动态调整机制,除常规的5家参会单位外,根据矛盾纠纷阶段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变化,适时邀请有关单位针对某一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宿州市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以“乡贤”引领乡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安市充分发挥“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政法干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群众威望高的优势,积极鼓励“五老人员”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9月19日上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铜陵市、黄山市喜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铜陵市、黄山市、宁国市、石台县、灵璧县、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喜获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
一连串的荣誉是我省社会综合治理进步的印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我省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在技术上探索,机制上创新,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添砖加瓦。
·法治安徽网记者唐欢 周莹莹 张青川 李斐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