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这里留下动人的故事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7-12-13 15:04:36



编者按:他们是一道温暖人心的阳光,他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摆渡人。他们是社区矫正工作者,怀揣梦想挥洒汗水,用真心温暖、真情感化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使无数社区服刑人员成为不再重新犯罪的守法公民。

十八大以来,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9.7万人,重新违法犯罪率持续控制在0.11%左右,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平安安徽、和谐安徽、法治安徽作出了积极贡献。


层层评比好中选优

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抒发社区矫正工作者职业情怀,进一步激发队伍工作热情,近日,省司法厅组织教育处、省社区矫正管理局联合举办了全省“倾情社区,青春无悔”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主题演讲比赛。


专业评委坐镇点评

选手的动情讲述,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有成功的喜悦,感动的泪水,艰辛的磨炼,用心的坚守,值得为他们鼓掌、喝彩!本期《司法连线》摘选部分选手的演讲稿予以刊登,展现社区矫正工作者恪尽职守的作风、干实事的“钉钉子”精神和勤勉敬业的操守。

矫正故事


谢谢你在我最叛逆的时候挽救了我!
讲述人:合肥市司法局杨静


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共和918名矫正对象打过交道。他们几乎都说过同样一句话:“看到你这身司法制服,我就踏实了!”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整天唠唠叨叨,不是叮嘱这个就是叮嘱那个;就是因为这句话,90后的我成了矫正对象的“管事妈”。

今年夏天,我突然收到一条微信,信息内容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和一段话“杨静姐姐,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以前在你们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高中生张某,我今年考上大学啦!谢谢你在我最叛逆的时候挽救了我! ”他曾经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三年前,因为爸爸的离开,张某心理开始发生变化,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们在一起,最终因聚众斗殴罪被判处缓刑。2015年6月19日,那天我正准备下班,突然接到张某打来的电话,一边哭一边说我要自杀,割腕的刀片都准备好了。为了让张某冷静下来,我像是一位年长的姐姐一直开导到深夜。最后,张某终于把刀片给了我。

收到微信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矫正对象都说看到我的制服就踏实了,也就在这一瞬间我非常感谢命运赋予我这个职业。我忘不了矫正对象拿到通过免费培训取得的技能证书时那激动的眼神;我忘不了年迈多病且家庭贫困的社区矫正老人接到救助金时,那饱含着感情的颤抖声音;我更忘不了当我们探望一名意外事故去世的矫正人员家人时,他们像见到亲人一样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小姑娘,谢谢你们还一直记挂着……”这世上还有哪个职业可以让人享受如此动容的一幕幕?

我,一名普通的社矫工作者,可以让希望之火熄灭的人重新焕发生命的光芒,照亮一个人,也照亮一个家!这,便是平凡社矫工作的伟大之处!

矫正故事


人生中最美的印记
讲述人:芜湖市司法局周莉莉


今年是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如果你问我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我会回答你,我爱她,因为这五年是我30年人生中最美的印记!

这几年矫正对象留给我的故事数不胜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年前的未成年少女田某。她是一个亭亭玉立、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可却因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导致她性格孤僻自卑,日积月累的性格扭曲终于在别人欺负她的时候爆发了,她挥起了刀具将别人刺伤。

田某还是未成年,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帮教措施。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正在家里给儿子喂奶,田某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说田某已经快两天没吃饭了,也不说话,怎么劝都不听,希望我赶紧去她家一趟。我看看怀里的儿子,心一横匆匆赶去。到了田某家,我和她促膝谈心,原来田某与男朋友的情感出现了问题。在给予她正确的引导后,田某的心结逐渐打开,不再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儿子也睡着了,小脸蛋儿上还挂着几条泪痕,我掖了下儿子的被角,心里一酸,眼泪也不自觉地在眼睛里打转。

矫正期满宣告那天,田某激动的说:“是社区矫正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让我对今后的生活树立了信心,我会告别灰色的过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

正是一个个像田某这样的社区服刑人员,他们从阴影走向光明的过程,给了我十足的信心,让我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这难道不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幸福所在吗?


矫正故事
用心铺就社区服刑人员的新生路


讲述人:淮北市司法局陈鹏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把这一帮人看管好,更好把他们教育好。我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有着它的特殊性。

我们辖区内一村民名叫陈某,2016年1月8日驾驶机动车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缓刑两年。这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特殊性就在于受害者正是陈某的小儿子。经过对陈某的审前调查评估我们了解到,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在外务工,家里有两个儿子,大的已经上学了。在邻居眼里,陈某是个本分的老实人,没有犯罪史也没有精神病史,发生这样的事故完全是过失行为。可父母的埋怨、妻子的争吵以及失去儿子的重创,让陈某情绪跌落到了冰点,他对我们说:“你们把我收监吧!我没有脸面呆在社会上了。 ”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始对他的家人及亲戚进行开导,对陈某进行心理治疗。谈话间,我们了解到他的小儿子生前喜欢吃蛋糕,我便和同事一起经过多方努力,安排陈某跟着一位师傅学习了制作蛋糕的手艺。现在的陈某在集镇上经营起一家蛋糕店,夫妻二人每天围着小店忙前忙后,父母帮衬着接送大儿子上学放学,陈家的生活慢慢变得和谐起来。

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我接触了一批又一批的服刑人员,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邪恶,也看到了人世的无常与无奈,但让我更加感同身受的是,在我身边,还有一批可歌可泣的司法行政干警,他们将有限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司法行政事业,用真心、诚心、爱心铺就社区服刑人员的新生路!

矫正故事


从前辈手中接过的不单单是一份工作
讲述人:六安市司法局沈莹莹


2016年,我第一次走进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社区矫正,犹记得专业第一节课,老师意味深长的那一句,“这不是一门好学的课,也不是你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的课”。

的确,这是一份有难度的工作。我是一个女孩子,没有魁梧的身形,也不具备什么制敌技能,正因如此,家人、朋友在了解我的工作后不免表示担心,甚至好心的提醒,“不要得罪人,差不多就行”。然而,调查走访、监督评估、汇报研究,这些平常工作的背后是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哪里容得下“差不多”呢?执法必严是对执法者的必然要求,一丝不苟是执法者的必备素养,责任给予了我们超越自身限制的勇气。

这也是一份有温度的工作。“我挺想我女儿的,想去看她,不过太麻烦了。 ”我在向刚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李某询问她的家庭情况时,她和我交谈了起来。她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判缓刑,她的丈夫带着年幼的女儿在江苏,没有办法经常见面。一个母亲的无奈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坎里。看着填写表格的她,我用特别认真的语气对她说,“社区矫正顺利结束,你就能天天陪着女儿了,加油! ”她没有抬头,但很用力地“嗯”了一声。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心里十分确定,她顺利解除矫正的那一天,我一定会替她开心。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殷殷嘱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我们从前辈手上接过来的绝不不单单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理想,一个千千万万社矫人心中共存的理想——美好中国,安定和谐。

矫正故事


工作教我一支歌
讲述人:阜阳市司法局徐盼盼


在工作的第一年,我遇到了一位有个性的大妈。在电话通知她来报到的时候,大妈态度很是强硬,直接挂了我的电话。我心里别提有多委屈了,抱怨着把事情说了一遍。大队长听完我的牢骚后,无奈的摇了摇头说:“小姑娘还是年轻呀! ”然后又拨通了大妈的电话,耐心的和大妈讲解了社区矫正的规定并且分析了利害关系。经过这么一番劝说,周一早上还不到八点钟,大妈就早早在单位门口,等着办理报到手续了!这一次,工作教会了我要耐得住性子,要学会善于沟通。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遇到过不按理出牌的人。有一个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小伙子,因为涉嫌交通肇事罪,宁波市北仑区法院在判决之前寄来了一份委托调查函,核实符不符合在户籍地进行社区矫正监管条件。在司法所做调查评估的时候,小伙子本人以及他的家人,都保证绝对不会外出,一定遵守矫正规定。然而判决后刚入矫不到一个月,小伙子就多次以各种理由想来请假外出打工。我们不厌其烦告诉他,要把不该有的心思收起来。在我们的悉心劝说和耐心教育下,小伙子的思想慢慢有了改变,在剩余的刑期里,他不但能够自觉遵守社区矫正各项管理规定,而且还经常帮着我们开导和说服其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次工作教会了我,要坚守住工作原则,这才是对工作应有的追求。

矫正工作教会我的太多太多,这些点点滴滴的光和热,汇集成了一支优美的歌,时时鼓励着我,鞭策着我。我希望这支优美的歌,能够在所有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同事们中间忘情的传唱下去!

矫正故事

致七年前的你

讲述人:滁州市司法局许从庆

七年前一次抉择,你从一个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成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这封信献给当初那个天真而又执着的你。

第一次接触刑事罪犯,你是害怕的。何某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死缓,两次减刑后裁定有期徒刑二十年,后批准保外就医被依法进行社区矫正。你从心底生出一丝怀疑,自己能管好吗?你的话他能听吗?你摸摸自己的制服沉思良久,那无言的藏青蓝给了你勇气。你告诉自己,去帮助这些曾误入歧途的人重新走上正路,就是你工作的使命。

何某某因为在监狱服刑时间过长,错过第一次户口普查时间,连身份证都没有。不仅影响日常刷证汇报,也办不了医保,而常年看病、吃药的费用就是他的一块心病。你看在了眼里,放在了心里。虽然由于历史跨度大,人事变动和资料缺失给补办身份证带来了难度,但你积极与省监狱管理局和辖区派出所方面沟通,查阅资料、提供证明,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何某某终于办好了自己的第一个身份证。何某某感动了,紧紧握着你的手说:“真想不到,我这大半辈子没解决的事儿,让司法所的年轻小同志给解决了! ”

从那以后,你看待社区服刑人员的眼光更加理性、更加成熟。你拜访他们的家庭,深入他们的社区,掌握他们的轨迹。春天的枝芽和秋天的麦田见证你走过的足迹,夏天的暴雨和冬季的大雪打湿过你的背影。社区矫正工作就这样融入你的血液,铸入你的灵魂。

我想谢谢你,谢谢你七年前的选择,谢谢你七年来的坚持。我也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忘记穿上制服那一刻的初心;希望你即便经历惊涛骇浪,也不要动摇走上岗位那一刻的决心。

矫正故事


投身社矫我不后悔

讲述人:池州市司法局叶芬

我所工作的唐田镇地理位置离市区比较远,不在交通要道上,管理的矫正对象大多不在本镇务工,这给我们的日常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中就有这么一位让人头痛的社区服刑人员周某。

他因失火罪被判处缓刑一年,今年5月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但是入矫后,周某经常跑到司法所坐着哭闹,并且是不分上下班时间。周某哭诉自己常年在浙江生活,在唐田没有房子居住,之前在工地上做事时被掉落的钢管扎伤导致残疾,现在没有生活来源。听了他的情况,我立即走访了周某的邻居、村委,了解到周某所言非虚。可是也发现周某多次未经请假,私自外出跑到浙江,我严肃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按照规定给予了他警告处分。然后又温言相劝:“你在唐田没有亲人,可以把我当做你的妹妹,生活上有困难我可以尽力帮助你,但你必须老老实实到司法所接受教育管理。 ”

哪知道周某从浙江回来后哭得更厉害,还责怪司法所不给他活路。我知道行动胜于一切言语,于是辗转联系民政、残联等部门,最后在领导帮助指导下,为周某申请到临时救济金,申领到残疾证。告诉他以后要靠自己的双手活出自己的精彩。

有人说青春是一场修行,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三年的时间,从刚出校门的懵懂无知,到现在与矫正人员的以心交心。生活在大城市同龄的伙伴问我:你大学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愿意待在这偏远的乡镇吗?我笑了:青春逐梦,何惧远航!投身社矫,今生无悔!

矫正故事


看不见的储蓄罐
讲述人:安庆市司法局徐丹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仁爱。丁某是我所一名因犯盗窃罪而被判处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刚入矫时,丁某态度傲慢、行为散漫,不愿去找工作。我深知,若不及时对丁某进行矫正帮扶,他是极易走上重新犯罪道路的。于是我和同事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科技化监控手段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实时了解其动态,并通过讲解反面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警示和威慑;另一方面,利用每月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的机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此外,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帮助他在村里找了一份做瓦工的工作,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如今的丁某已经走出了那种百无聊赖、浑浑噩噩的日子,开始以阳光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今年7月,我所建立了社区矫正微信群,目的是通过微信推送、宣传社区矫正等相关法律,努力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然而建群之初,不配合者有之,在群里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者有之,思想焦躁、言论消极者也有之。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制止,严明纪律,密切关注那些言语过激的人员,耐心倾听,真心疏导,悉心解惑,真是既当人民调解员,又当知心大姐姐。事后证明,社区矫正微信群的建立,拉近了我们与社区服刑人员的距离,丰富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方式,更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的管理水平。

社区矫正工作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以人性关怀春风化雨,用无私奉献书写大爱。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青春飞扬,让社区服刑人员的人生重新闪光。

矫正故事


河畔的摆渡人
讲述人:马鞍山市司法局 鲁丹丹


如果要打个比方,社区矫正工作者像什么?我觉得,像是河畔的摆渡人。我们风雨无阻、扬帆摆桨,只为把社区服刑人员渡到正常生活的彼岸,让一颗颗曾经冲动的心回归幸福的家门。船一到岸,他们向新的旅程飞奔而去,我们带着满身风霜驶回对岸,开始新一轮的往返。


选手风采
(一等奖获得者:合肥市司法局杨静)

在我们的城市,一批又一批“摆渡人”,矫正有法、摆渡有方,为社区服刑人员拨开云雾,指点迷津,让他们渡过矫正期那段“或湍急或平静的河流”。

他是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刘凯。 1987年至今,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刚好30年。所有的事务中,社区矫正工作最让他印象深刻。难以忘却,一位神志不清、身患传染病的社区服刑人员,家中一贫如洗,几度绝望,终被他数次挽救于危难之间。

他是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徐瑞宝。好多次,为了及时解决矫正人员的特殊困难,他顾不上自己发烧,顾不上妻子手术,顾不上孩子住院。有人旁敲侧击:“老徐啊,对这样的人你费心费力图什么哪?”徐所长总是说:“我什么也不图,这是我的职责。 ”


选手风采
(二等奖获得者:淮北市司法局陈鹏)

她是刘媛,当涂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局第一任女局长,她带领着团队在安徽省较早建立了公益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社区矫正劳动帮教基地——当涂县启明帮教基地。曾经,为了做好“社区矫正示范县”创建活动,她婚假还没有休完,就赶着来上班,几乎天天加班到八九点。而后创建活动复查,她临盆在即,仍然坚守着工作岗位。“摆渡人们”左手法律在先,右手关怀在后,严格监督管理,耐心教育帮扶。我作为一名90后基层矫正工作者,能做到的,便是沿着前辈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获奖选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