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共享单车在省城合肥可谓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乱象层出的过程。共享单车入驻合肥即将满周岁之际,政府部门再度出手,对共享单车市场提出进一步规范的详细意见。12月4日,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共享(电)单车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政府“出手”,是否能将共享单车引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还有哪些问题尚需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市民、城管、法律人士。
乱象:停放无序城管暂扣三万辆
12月13日,记者在政务区佛子岭路与潜山路交口的两边人行道上看到,近300辆共享单车停放,由于划定的停车区域太小,有两排车辆已被挤了出来。正准备扫码使用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边的共享单车特别多,但是大部分车都这样堆放着,也没人骑,你看旁边的这几辆坐垫布满了灰尘,骑之前还要擦一下。”记者注意到,虽然已正值中午,有些共享单车坐垫上已布满灰尘,甚至早晨洒水车喷洒的水珠还残留在坐垫之上。
合肥市城管部门将暂扣的共享单车集中存放在蒙城北路永青大桥附近。 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青川 摄
按照上海自行车协会秘书长郭建荣的算法,常住人口中,每50人拥有一辆共享单车比较合适。照此计算,参照去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合肥仅需要15.7万辆共享单车,而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省城各类共享单车数量已超过30万辆,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乱占盲线、破坏绿化、恶意丢弃……过于饱和的车辆投放直接引发了乱停放现象的产生,甚至在省城清溪路、临泉路等停保场,被城管部门暂扣的共享单车堆成了“车山车海”。
据合肥市城管局宣传处处长李大勇介绍,从今年3至9月,城管部门针对合肥违停的共享单车进行了集中暂扣,主要针对两类违法现象:一是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破坏行为,比如违规占用人行道、盲道等;二是对市政公共设施以及园林绿化设施的占用和破坏行为,比如将车辆停放到绿化带内,或者将车辆架靠到消防栓和路灯杆上。目前,合肥市暂扣的共享单车大约有3万多辆。“暂扣不是目的,希望借此督促共享单车企业给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李大勇表示,今年以来,已就车辆停放问题多次约谈几家共享单车企业,但效果甚微。
担忧:押金难退呼吁建立托管方
《通知》中强调“经营企业收取押金的,押金实行即退即还”。对此,很多合肥市民深有感触。“我和爱人都注册了酷骑APP,各自缴纳了298元的押金,现在APP停止更新、手机无法上线,运气好遇到车扫码也开不了锁。”12月13日,合肥市民费先生告诉记者,酷骑APP登录不上,押金一栏显示不了,也不知道找谁来负责。面对迅速倒下的共享单车,不少和费先生一样的用户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真金白银付出去的押金。据芝麻信用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倒闭或者退出经营的多家单车平台,可能涉及到的用户押金损失超过10亿元。
省律协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专委会主任、 安徽力澜律师事务所律师沈国庆指出,从法律上说,用户向共享单车运营商缴纳押金,因此获得随时付费(或免费)使用运营商提供的共享单车的权利,实际上双方是建立了一种持续有偿租赁合同。按照共享单车运营商的注册协议,这种持续的不定期的租赁合同,用户拥有随时无责任解除的权利。如果运营商不能及时退款,在法律上就是违约行为,应当按照协议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在没有特别法进行规定或者监管能够解决用户押金的优先受偿问题时,建议将该押金或保证金等资金交由第三方机构托管。该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机构、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或者其他有公信力的机构,存入第三方机构托管的押金在所有权问题上不能划为共享经济企业的财产,以解决企业出现风险或者危机时,仍能够偿还用户的押金。”沈国庆说。
建议:寻求公共治理路径为良方
针对非机动车停放点缺少的现状,从今年 5月开始,合肥市城管局与市政、规划、辖区街道等单位、部门联合行动,合理范围划定非机动车停车线。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定1000多处非机动车停车点,设立停车标识200余处。
沈国庆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作为典型的互联网产物,共享单车同时又具备公益属性。如何让共享单车既提供便利又避免无序,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11月1日,合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从公共设施配套、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个人监管等方面,为“共享单车”在合肥规范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12月4日,合肥市相关政府部门再次联合发出《通知》。可以看出,面对共享单车公共治理这一新课题,政府部门也在积极需求“破题”。但是我们要注意,政府的“出手”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可能正是我们要寻求的政企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在合作中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公共治理路径。
·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 周莹莹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