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奋进,一跃成为全省“一流”;五年坚守,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坚在调研时,直言其“经受了考验,服务了大局,提高了素质,加强了基础,创新了品牌”。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用五年的稳扎稳打,交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进入全省先进法院行列”的满意答卷。2013年初,淮南中院提出这一争创目标。现如今,淮南法院审判质效全省领先,党建工作成为淮南品牌,司法改革措施精准落地,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迈入全省前列,司法为民和司法公开举措不断推陈出新,“全省一流法院”实至名归。
党建引领锻造法官队伍
7月6日,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对淮南中院“加强党建工作促进法院工作”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指出法院的“党建工作成为淮南市直机关的品牌,市直机关‘一把手’都要到法院学习抓党建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
淮南中院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
党建工作是基础,是“灵魂”,与审判工作、队伍建设不可分立。五年来,淮南中院以“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融入队伍建设实际和审判工作实际,从而促进法官素质和审判质效双提升。
2015年,淮南中院机关党委换届,党组书记、院长宋长士兼任院机关党委书记,这一做法是淮南70多家市直机关单位中的首例,得到市直机关工委的充分肯定。淮南中院将党建工作提升到“一把手”工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强化党组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发挥“旗舰”引领作用,以上率下,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强化对基层法院党建工作的指导,逐步构建起以党组领导为中心、机关党委抓机关党建、政治部指导基层法院党建的“一个中心两条线”的党建工作格局。
淮南中院党组专门研究制定了党建清单和党建任务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各项要求细化分解,并下发全市两级法院执行,组织对七个基层法院进行专项政治巡查,并把党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司法巡查和审务督查范围,要求各支部书记年底公开述职,接受现场评议,“党建软任务” “工作硬指标”。把 变成
代表委员视察淮南基层法院
淮南中院探索依托审判团队设置党小组和党支部,让支部建在庭上,支部书记全部由部门负责人兼任,确保党的组织建设随着司法改革推进逐步延伸。每个支部均建成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党组会定期听取各基层法院和机关支部党建工作汇报。健全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机关党建工作规则》、《关于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加强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意见》等制度,做到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激发队伍活力,还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合议庭)”、“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双争创”活动和“最美法官”评选表彰活动,涌现了淮南中院法警支队党支部、“中国好人”李璐、全省法院“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曹祝萍、孙永强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为民司法护航经济发展
提升司法服务能力,硬件是基础。2013年以来,淮南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将审判以外的职能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重点打造法院最前沿,与群众司法需求无缝对接,形成集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兼具等候、立案、调解、信访、综合五大功能区的诉讼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全覆盖。
2013年-2017年,淮南市两级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8.1万件,审、执结17.27万件,分别比前五年上升100.45%和98.65%,结案标的额达639.84亿元,审限内结案率99.67%。在案件数量不断攀升、重大敏感案件集中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了收结案良性循环。
淮南法院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学习常态化
这一良性循环的背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功不可没。2013年以来,淮南法院主动延伸诉讼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工作格局建设,在全市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设立13个诉调对接中心,29名调解员进驻诉讼服务中心,形成社会资源合力解纷的良好局面。大通法院针对交通事故案件推出的“四调联动”受到省高院充分肯定。八公山法院引入特邀调解组织“老娘舅”驻院调解,创建委托异地法院调解和律师参与化解信访新方式,被授予“全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
打造诉讼服务前沿,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与此同时,淮南法院紧扣审执工作不放松,抓好审执质效,为地方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2013年以来,淮南法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2080件,判处罪犯15984人,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其中,依法审理了符秀坤等22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张苏洲、赵红梅等省广电系统腐败窝案,田家庵区法院成功审理杭仁权等12人“e租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淮南法院主动应对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诉讼案件,配齐配强审判团队,审慎裁判。据统计,2013年以来,先后妥善审理系列产权式商铺纠纷4751件,小煤矿关闭及劳动争议等集团诉讼案件1029件,群体性物业纠纷6289件,开通绿色通道,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4200万元。依法审理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案件5859件。作为全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大通区法院探索建立家事案件冷静期、心理测评干预、案后跟踪回访制度,创新预防化解家庭矛盾机制。
淮南中院建成功能齐全的诉讼服务中心,打造诉讼服务升级版
12月7日,省高院发布全省近年十大典型破产案例,淮南法院入选两件。淮南中院运用破产重整程序成功审理了案值134亿元、涉及600余个债权人、500余名职工的淮矿现代物流破产重整案;寿县法院坚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审理思路,成功审理了涉及3232户购房户、418个债权人、65.62亿债权的阳光半岛破产重整案。
淮南法院通过行政案件公正审理,不断推动法治政府的建立。五年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1069件,审结1020件,同比分别上升35.49%和24.07%。其中,依法审理的李道仁房屋征收补偿案,入选“安徽法院行政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执行成效关乎群众利益,关乎司法公信力。2013年以来,针对“执行难”,淮南法院着力规范执行行为,全面清理执行积案,开展“强执行、治老赖、清积案、化信访”和涉民生案件、涉金融债权案件集中执行,运用执行办案网络平台,实现在线监控,有效解决消极执行、选择执行等问题。谢家集区法院联合公安机关采取临控措施查找失信被执行人80余人,经验被相关媒体报道推广。
改革创新引领前进方向
2013年始,根据淮南市委和省高院部署,淮南中院开展审判管理“三化”年活动,率先开展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2016年底,淮南中院按照以案定额、按岗定员、总量控制的原则,经严格考试考核、遴选委员会把关、人大依法任命等程序,遴选出员额法官。全市法院积极开展法官助理、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组建以法官为中心、以辅助人员为支撑的新型审判团队。其中,田家庵区法院“1+1+1+5”审判团队组建经验被省委改革简报刊载。
淮南法院开展执行攻坚行动,向执行难宣战
人员到位,机制跟上。淮南法院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取消行政化的案件审批制,除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案件外,院庭长不再签发未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建立院、庭长办案刚性约束和监督保障机制,入额院庭长一律编入审判团队办理案件,2017年人均办案99.06件。在全省法院率先出台《落实司法责任制工作标准(试行)》,强化案件流程管理和节点控制,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和效率。认真落实防止过问插手案件的“两个规定”和司法责任制追究暂行办法,保障法官独立办案,实现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淮南法院组织大学生参观法院,旁听庭审
五年来,淮南两级法院坚持以改革创新驱动法院发展,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主动作为,引领各项工作不断跃上新高度。2013年6月,淮南中院开始探索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指定田家庵区法院集中管辖辖区内五区行政诉讼案件,同时受理凤台县移送的部分行政诉讼案件。作为我省唯一一个试点法院,田家庵区法院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破解了立案难、地方保护等一系列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有效推进淮南市行政机关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面对诉讼案件剧增,矛盾纠纷复杂化,对于司法解纷要求不断提升的现状,淮南法院大胆探索专业化审判的新路子。2015年2月,潘集区法院成立了交通案件专业化审判庭,既集中办理交通事故民事案件,又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随着审判辅助事务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淮南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沟通,探索由公证机构承担部分审判辅助事务。今年11月16日,我省首家公证司法辅助中心在凤台县法院入驻,试点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工作,把调解、送达纳入司法辅助合作业务范围,并将逐步开展执行、保全、取证等工作。
积基树本推动阳光司法
五年来,淮南法院以两级法院“一盘棋”的思路,坚持一手抓审判管理,一手抓基础建设,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公正,借力信息化,提升司法公开度,全力打造智慧法院、阳光法院。
走进社区开庭,贴近群众普法
2013年,以我省法院启动审判管理“三化”年为契机,淮南两级法院均设立审判质量管理办公室,分六大条线进行质量评估,实行对口管理,逐月通报,坚持制度先行促规范。针对审判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淮南中院先后制定《审判质效管理办法》、《审判流程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先后发布民间借贷等四个裁判规则,统一类案裁判尺度。
审判管理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障。“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这一荣誉,就是对淮南中院从基础建设薄弱到硬件建设弯道赶超的肯定。过去的五年,淮南法院不断加强“两庭”和信息化建设,在淮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2.4亿元,新建法庭9.3万平方米,“两庭”建设从全省落后一跃成为全省先进。同时,圆满完成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建成网上、掌上移动办公办案平台,配备102个高清数字法庭、8个远程视频接访提讯室、7套庭审语音转化系统,在全省率先完成执行指挥中心、移动车载单兵指挥系统全覆盖,研发并率先使用人民陪审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审判执行全程留痕、全程监督。
信息化建设不仅增强了审判力量,更是淮南法院司法公开的有力推手。2013年以来,在信息化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加快了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新机制的构建。其中,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变当事人千方百计打听案情为法院主动告知;加强庭审公开,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直播网等直播庭审22000余次;推进裁判文书公开,累计上网裁判文书超过10.65万份;执行公开平台,公开执行信息21000余条,有效提升执行工作透明度。
司法公开平台之外,淮南法院不断探索司法公开新举措,拓展司法公开渠道,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提公信。2015年4月,淮南中院即按照“直播为常态,不直播为例外”的原则,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直播。为全面展示庭审过程,淮南中院积极推进视频直播,运用官方微博视频直播庭审全过程,成为我省首家运用微博视频直播庭审的中级法院。
淮南法院开展有特色的开放日活动,组织军人走进法院
淮南中院还积极搭建新媒体平台,打造“法院+新媒体”的工作格局, 2014年建立我自省首家中级法院微信公众号以来,紧接着又建成我省法院系统第一个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展。2016年,淮南两级法院集体入驻新闻客户端,与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建设,形成了“两微N端”的新媒体格局。2016年11月17日,淮南中院开展集中执行专项行动,整个执行过程运用“司法直播”手机APP进行了视频直播。这也是我省法院系统首次使用视频直播执行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
除了线上公开,淮南法院也注重线下公开。“公众开放日”是淮南中院近年来坚持的司法公开形式之一。该院每年都会邀请各界群众走进法院,并开展“我是守法好少年”“大学生暑期实践”“军人进法院”等专场开放日,让不同的人群深度了解法院。还精心选择公开审理的案件,邀请群众旁听。为了把司法公开进一步延伸,淮南中院开启“精准滴灌”普法模式,针对不同群众的不同普法需求,采取现场开庭、现场新闻发布、现场释法、现场回答咨询等方式,把法律知识和依法维权的理念送到最基层的乡村、社区、校园。
·淮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