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有效使用插图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7-12-26 16:05:20


□刘艳会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平时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常常会发现,低年级学生拿到语文课本后的第一举动往往是去翻里面的图片,觉得感兴趣会再去读读文字。究其原因,是因为插图比文字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较快领悟出相关文字的内涵。如教学《锄禾》和《悯农》,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看到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
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当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不理解时,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它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插图,将蚂蚁、蝈蝈的神态刻画得尤其细致,形象展现了两种动物夏天不同的态度和冬天不同的结局。在教学中可以重点指导观察蚂蚁和蝈蝈的动作和神情的变化,想象和把握童话人物的心理感受。这种观察训练结合了课文的语文文字,更具针对性。《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着去找大人。”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观看插图:司马光身后的三名小朋友,其中穿蓝上衣的小朋友用手抹着眼泪,灰色上衣的小朋友在喊什么,红色衣服的小朋友匆忙向远处跑去,三名小朋友的动作、表情十分准确地反映了课文中的情景,图中司马光面带微笑地伸手去扶被救的小朋友,让人看不出有任何的慌乱。插图与课文内容相符,有效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

低年级学生最常碰到的习作方式是看图写话,而我们发现,善于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学生,其习作质量一般来说要领先于其他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狐狸和乌鸦》一课配有两幅插图,将狐狸和乌鸦的神情描摹得栩栩如生。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指导观察第一幅插图,我让学生观察此刻狐狸脸上扮笑献媚的神情,从而感受它的诡计多端。教完课文后,我以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想象练说,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狐狸的动作和神态。学生通过狐狸两眼微闭、一脸坏笑的神情想象了它计谋得逞后的得意满足、沾沾自喜,又抓住乌鸦张大了嘴巴、一脸茫然的细节,想象了乌鸦被骗后愤怒悲伤、追悔莫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插图的作用,想象使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形象更加立体,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神奇的。它具有突发性,最能体现人的创造力。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推想插图中未出现的内容,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天地。《村居》的插图就是一幅描绘诗句中所描写情景,特别是放纸鸢的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学生在写话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甚至连心理活动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书中的插图在学生的描写中“活”了起来。

课文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图以载道,结合课文讲解,可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珍珠鸟》一课中的第6自然段是课文的重难点,该怎样突破重难点呢?教学时可以结合插图,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图,充分发挥想象。作者生怕惊醒鸟儿,停下了手中的笔;珍珠鸟在作者的肩上睡得那么熟。从图上看作者的神情,鸟儿熟睡的样子,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体会到了文中雏鸟对作者的信任,作者对鸟的呵护,人与鸟之间可贵而感人的默契,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表达时往往会过于简单或杂乱无序。课文中的插图绘图精美,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是训练学生表达的优良素材。

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并配有相应插图。学到这儿,教师不妨问:“青蛙、小燕子、小蜜蜂是怎么过冬的呢?小燕子还会问谁呢?它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试着把你想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画下来,并配上几句解说词。”最后,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作为课文的补充插图。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多得呀!

(作者单位:贵池实验小学百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