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以下简称“支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便民之道,致力于争创“一流政府服务窗口”,全面启用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推行审批服务“只来一次”公开承诺,切实提高政务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
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早在2015年,省交通运输厅就在简政放权方面进一步明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支队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梳理行政职权,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要求,明确权责边界,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支队充分利用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实现与省政务服务中心数据无缝对接,网上开展审批登记、受理和办结,为流程再造和时间压缩创造更大空间。通过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施“一个窗口对外”,涉路施工、设置非公路标志、超限运输车辆等许可均可在同一平台实现在线审批。自2015年全面启用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至目前,支队共办理各项许可(审批)7889起。其中超限运输车辆6276起;高速公路涉路施工许可296起;在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非公路标志许可1084起。
为推进基层办理、就近办理,支队在全省38个大队设置许可审批点,实现以窗口为主导的审批模式。在省际主线站许可审批点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活动,推行超限运输许可办理预申请制度,将许可审批服务前置,条件成熟的大队对许可申请人提供许可审批“送件上门”服务。在创新特色服务同时,支队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所有审批事项进行认真梳理,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全部实现限时办结,审批办件录入省政务中心服务平台,主动接受省政务中心监督。
完善审批和监管衔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支队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得到加强。通过加强“一路三方”联勤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通过专项检查、督查及一年两次的业务检查,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重要节点、重要路段,尤其是“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期间道路保畅管理,高度重视临时施工作业安全监管。2017年至今共办理临时施工备案1353起,对合肥市绕城高速下穿高铁南站南广场、合宁高速“四改八”、合芜高速二坝互通立交等改建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高密度安全专项检查,确保施工现场规范安全有序。
在加强监管同时,支队注重创新路政管理方式。坚持利用好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通过加强监控指挥系统和执法记录仪的运用,以信息化手段规范执法行为;以航拍形式对G4012溧广安徽段、G35济广望江段进行视频资料采集和登记造册,改变传统路产和控制区档案资料组成的单一性,将档案资料由平面转为立体,由静态转为动态。同时积极构建省内加强部门联动、省际强化区域合作的高速公路超限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高速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
支队推行“双随机”抽查机制,对许可审批各环节监督检查事项进行认真梳理,将随机抽查与安全信用等级评定衔接,根据被检查对象的信用状况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加大对运输经营异常、投诉举报多、有失信行为、有违法违规记录的市场主体的抽查力度,并将监督检查情况作为信用等级评定基础数据,及时向社会公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及抽查情况、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支队以此为基础,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统筹整合交通信息平台,实行运输经营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监管,在加大对超限运输严重失信行为监管力度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对严重失信的生产经营者采取惩戒措施。
加强运行监督保障,强化行政审批系统指导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支队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针对交办、下放事项,按照窗口统一受理申请材料,业务科室进行技术审查,窗口统一办理打证、发证的程序实施行政审批工作,建立起了岗位职责清晰、流程规范优化、审批权限明确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严格执行《超限证办理暂行办法》,针对超限运输办理许可较多的审批点,加强管理、强化责任、重点监督。支队针对在涉路工程等评审活动中违规取酬问题,开展专项整顿,组织暗访组开展随机抽查,将暗访情况通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暗访结果和年度效能建设考核挂钩。
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支队开展执法人员轮训,除业务知识、军事训练等课程外,增加安全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内容。同时,创新方式,以“实战”为出发点,加入桌面推演环节,开展服务现场模拟,增强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
胡存年 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