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阖家团聚的喜庆日子,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一群人除外。他们是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因为肩上的警徽、心中的责任,他们放弃小家的欢聚,坚守在高墙内、奋斗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着不忘初心的承诺,守护着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
不负使命、不忘担当,其实是全省广大监狱戒毒民警一以贯之的工作追求。包括春节在内,在岗的每一天,他们都严于律己,用忠诚与热情书写出“敬业福”。本期《司法连线》开年特刊以“有一种担当叫‘今天我当班’”为主题,聚焦默默奉献的监狱戒毒民警,为他们点赞。
奋斗的青春最幸福
大年三十一早,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处突中心的青年民警齐小进已经带领其他4个小伙子整装待发,准备开始节日期间第一天的巡逻。春节期间,处突中心不仅要承担全局五个关押点的日常巡逻、应急处置工作,还接过了消防车的管理使用任务,担负起全局消防安全维护任务。正如办公室门前的新春对联“不忘初心圆国梦、牢记使命勇登攀”所写的,小伙子们严阵以待、随时待命,为守护九成的安全时刻准备着。
火红的对联写出心声
今年春节,已经是齐小进参加工作以来在岗位上度过的第五个春节。虽然连年坚守岗位,但今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是他和妻子新婚以来的第一个春节。原本,齐小进和家人商量好了,让妻子先回娘家过年,可是善解人意的妻子却选择留下来,陪他一起留在九成。每次齐小进巡逻回来,远远地都会看到挺着大肚子守候在门口的妻子。对此,他感到幸福又愧疚,妻子却笑着说,“没事,这是特殊的胎教,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什么是责任!”
孟湖监区大食堂内,五菜一汤的年夜饭正在烹饪中,红烧鱼块、辣子鸡、糖醋排骨和大骨汤已经出锅,清炒肉丝和青菜炒干子正在热锅中翻炒,香味扑鼻。负责伙食管理的老民警谢扬东一边现场督促饭菜制作,一边弯下腰来检查保温桶外的棉套,“天冷了,热乎乎的才是年夜饭!”
今年从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一都是谢扬东的班,也是他最后一次在监区内准备年夜饭了。即将年满60岁的他就要退休了,“明年要张罗的是自家的团圆饭喽!”
下午4点多,带着人将热乎乎香喷喷的年夜饭送到各个监舍,谢扬东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才匆匆骑车往家赶,那里一大家人正等着他团圆。不过,吃完饭后,他还要赶回监区。为准备大年初一的早饭,凌晨3时50分,他就麻利地起来。这一过程中他“送走了月亮、迎来了太阳”, 成为了最早迎来新年第一缕曙光的人。
青年民警吴瀚章是2017年参加工作的新民警,为了照顾刚结婚的同事,他今年要一直上到大年初四才能休假。怕他一个人在九成过年孤单,吴爸爸和吴妈妈早早作了安排——刚退休的妈妈腊月二十八就从蚌埠赶过来陪他,爸爸春节也要上班,初三才能赶过来团圆,然后一家人再回老家陪老人走亲戚。
除夕夜里,为了确保安全稳定,吴瀚章所在监区的所有在岗民警分成两批吃年夜饭,小吴被安排在第二批。五点半,忙碌了一整天,等服刑人员吃完年夜饭,吴瀚章才走出监管区大门,正巧遇到前来检查慰问的分局党委书记、政委袁颖。听说吴妈妈也专程来到九成陪儿子过年,袁颖书记很高兴,热情邀请吴妈妈一同前来监区吃团圆饭。在监区食堂里,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吴妈妈同坚守岗位的民警共话家常,恭贺新年。原本对儿子工作生活还有些担心的吴妈妈被深深感动了,她激动地对袁颖书记说:“孩子能在这个温暖大家庭中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很放心!”
每一个坚守岗位的民警都在为幸福而奋斗着,虽然奋斗是艰辛的,但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郭丽·
无畏无惧成就藏青蓝梦想
获得成就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淝河监狱精神病监区护理民警胡健而言,协助医疗民警和管教民警把精神病犯的病情控制住,给他们灰暗的精神世界带去阳光和关爱,就能让自己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胡健把药发到病犯手中
2月24日8点半,记者来到胡健所在的精神病监区,发现这里处处彰显着监狱的用心与讲究。为防止病犯摔伤,监舍是清一色的单架床而非上下床;日常用品全塑化,牙刷特意掰掉手把,只剩下顶部一小截,以避免病犯自伤自残。胡健在检查了一番药品和器械后,开始和同事一起进行查房。“服用药后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昨天吃饭怎么样?”面对讲话含糊不清的病犯王某某,胡健和同事们仔细聆听,并辅之以检查。令记者惊讶的是,胡健手中拿着的王某某病例本的厚度堪比一本书,里面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治疗情况。而且,该监区共收治了110多名精神病犯,每名服刑人员的病历本都厚度相当,民警们日常工作的细致可见一斑。
“现在开始发药,大家把水准备好。”10点,到了病犯上午服药的时间。胡健推着分药车,来到监舍门口。记者注意到,每个分药盒上都贴有对应病犯的名字标签,当天的药都是提前一天配好。按说吃药这么一件对正常人来说非常简单的小事,民警完全可以轻松应对。可胡健却说这并不简单。这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于是在胡健的示范下,记者体验了一把。原来,民警不仅要把要发到病犯手中,还要监督他们按量吞服下去,并要求张口检查。如此谨慎小心的要求,让记者倍感压力,不敢有丝毫掉以轻心。据记者粗略统计,光是发药这么一个小小的环节,胡健就用了半个多小时。
胡健为病犯做沙盘心理治疗
在胡健整理药盒的间隙,记者向精神病监区监区长汪传超了解到这样做背后的用心,“精神病犯往往缺乏对病情的自我判断,曾出现过拒药藏药的情形,为了让他们按时按量服药,民警们通过日积月累的摸索沉淀,总结出一套‘送药到手,服药到口,咽下再走’的服药管理制度。
当天天气不错,待精神病犯服药结束后,胡健和同事们又带领着他们来到广场上晒太阳,唱歌、做游戏。热闹的气氛里,高大帅气的胡健就像一个阳光大男孩,很难想象他其实还在经历着被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很难想象他依然能抛却恐惧全身心投入工作。
去年12月2日,病犯黄某被肉丸卡住,情况危急,胡健徒手相救,多次直接将手伸进黄某满是食物残渣的嘴里,抠除异物并辅助呼吸。抢救结束后,胡健才发现自己的手腕处被挣扎的黄某牙齿深深刮伤。一瞬间,胡健也慌了,因为黄某是严重的梅毒而导致的躯体性精神病,而血液正是传播的途径之一。事后,胡健去医院进行了打针治疗,但是要确定有没有被传染,需要3个月的观察期。时至今日,“警报”尚未解除,忐忑和担忧不是没有,可胡健却能一边安抚家人,一边不打折扣完成工作。春节期间,从初二到初四,他连续值了3天班。
“累吗?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胡健说:“工作难免会有些累,但一点都不后悔,当初从一名医院的专职护士转换成警察,就是因为怀有藏青蓝的梦想,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据淝河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周继庆介绍,该单位是“医身医心”的特殊地方,为了治愈患病服刑人员,民警们不仅要具备娴熟的医术,更要有高度的职业使命感,以及不退缩的大无畏精神。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都是“忠诚奉献、厚德精医”的淝河精神在彰显。
·李杨 温馨 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用温情解开服刑人员心中“疙瘩”
“李警官,我释放回去也没有意思了,家里人也不管我,我真不想回去了,我还不如待在监狱。”大年三十这天,蚌埠监狱第六监区民警李菲值班,一整天他都在为营造监区年味而忙碌着。正在这时,服刑人员蔡某却主动找到李菲倾诉自己心中的“疙瘩”。
原来,今年30多岁的蔡某已经服刑16年多,眼看年初六就要刑满释放,本该是一件高兴事。却因年前会见时和妹妹起了争执,赌气之下不想回家过年。
李菲与服刑人员谈心
“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更要理解,且不说你妹妹比你小,你服刑改造这么多年,家人不还是一直支持你,给你希望,你是不是应该多听听家人的想法呢……”李菲语重心长地劝解道。接下来,李菲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进一步开导蔡某,并帮助蔡某多申请了一次亲情电话,在李菲的调解下,蔡某向家人承认了错误,家人也表示等他回家过个好年。
2018年的春节已经是李菲连续第三个春节在监区度过了。春节期间情况特殊,为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确保服刑人员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李菲从年前就开始忙起来,整个节日值班期间,他每天在监内巡查,找服刑人员谈心,组织服刑人员开展节日文体活动,忙得去食堂吃饭他都是一路小跑。
精心营造高墙内浓浓的年味
“过年嘛,都希望一家团聚,但岗位上总要有人在,我是本地人,就给家在外地的同事顶一下。”寥寥数语,道不尽无法言说的愧疚。面对责任使命,李菲勇挑重担;面对家庭,他将愧疚深埋心底。李菲的孩子现在5岁,出生的时候是早产,当时他正在上班,因为在监狱里手机是被屏蔽的,儿子出生时他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第二天下班走出监狱大门后,才发现一个晚上的时间,他的手机上竟有30多个家人的未接电话,错过了第一时间知晓儿子出生的讯息,也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好在大度的家人对李菲的工作表示理解,他们是李菲最温暖的港湾。
·包金龙 姜蕾·
烹饪“文化盛宴” 点亮戒毒人员心灯
是什么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放松焦躁心情、缓解思乡情绪?是什么让曾经愁眉不展的他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未戒所”)有妙招,春节期间该所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高高兴兴过大年,欢欢喜喜迎新春”的氛围。2月26日,记者来到省未戒所时,感受到了戒毒人员在民警的教育下戒断毒瘾的坚定信心。
当天恰逢周一,上午8点半,每周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如期举行。英姿勃发的民警举行了升旗仪式,庄严的国歌声响彻省未戒所的上空。戒毒人员丁某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真诚忏悔郑重宣誓:“警官教导我们要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今天在国旗下宣誓,以后一定要学法守纪,安心戒治,走向新生。”丁某发自肺腑的发言道出了全体戒毒人员的心声,随后百余名戒毒人员在签字台上签字宣誓,表达与毒品决裂的决心。
民警指挥戒毒人员舞狮
接下来,在民警的指挥下,戒毒人员表演的文体节目令记者目不暇接。广场上,“少年醒狮队”在激荡的锣鼓声中,灵动腾挪,引来阵阵喝彩;“街舞篮球队”伴着音乐律动,踏着青春节拍,秀出酷炫舞步。教室内,一撇一捺书写着“我要戒毒”的自我觉醒,妙笔丹青画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春节期间,我们争取做到每天节目不重样。” 省未戒所教育改造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春节来临之前,该所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红丝草”戒治文化品牌的作用,精心组织各大队安排了“瑞犬迎春乐翻天”系列文体活动,为戒毒人员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戒毒人员在运动中实现康复,在艺术中接受熏陶,在戒治中涅磐重生。
不过,不能与亲人相聚的伤感偶尔仍会浮上戒毒人员的心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云南籍戒毒人员刘某在过年时十分想念从小相依为命的父亲,但因为父亲远在外地没有前来会见,为此他十分闷闷不乐。专职心理民警于莉莉知道他的情况后,专门组织了一场团体心理咨询,开怀一笑是驱散内心阴霾的良方。26日记者见到刘某时,笑容已经重新回到他的脸上。
其实,刘某的故事并不是个案。采访中记者得知,毒品对人体的损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每一个戒毒人员的心里都有不堪回首的痛楚和挣扎。为了培养戒毒人员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省未戒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多名民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签名宣誓表达戒毒决心
当天趁着采访之际,记者跟着民警于莉莉客串了一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讲师。记者对于心理咨询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于莉莉特意挑选了“轻柔体操”和“雨声变奏曲”两个可以培养参与者团队意识的项目,给记者做了耐心的讲解。活动一开始,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担心出错的记者十分紧张,这样反而愈加导致举止生涩,但看见一旁从容大方的于莉莉,也慢慢进入了角色。最后,看到互动过程中有些戒毒人员露出了真诚的笑容,记者也真切体验到了戒毒民警工作的价值。
省未戒所党委书记、政委伍为民表示,近年来,通过民警队伍建设的加强,促进了该所“3451”戒毒模式落地生根,教育戒治主业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未所”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孙亮 程进 徐璐砉 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
大年三十一大早,宝丰强制隔离戒毒所金宝大队副大队长王道银带领戒毒人员开始忙活起来,写春联、贴春联,打扫卫生、布置节日期间文体活动……这是他连续第5年在单位过除夕了,也是他工作的第28个年头。
回顾这28年的工作历程,每逢节假日,他总是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笑着说:“我是大队领导,就要在关键时期顶在前面,把责任扛起来。”28年来,他一直这样忠于职守。
值班民警紧盯监控屏幕
对于青年民警王晶而言,今年春节等同于没放假,为了照顾其他同事回家,他连续在岗七天。由于王晶是家中独子,考虑到支持儿子工作,他的父母专程从蚌埠赶到当地,陪儿子过年。有了家人的支持,王晶工作得更上心了。
该所还有很多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民警,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当然,这也离不开他们背后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向他们致敬!
·徐礼胜 苏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