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扎根在基层,奔波于田间地头、街角巷尾宣传法律知识;她们奉献在岗位,耐心聆听诉求、热情答疑解惑;她们坚守在高墙,用“警”的威严和“花”的柔美守护着和谐。她们看似柔弱,却从未放弃勇气;她们总是细腻,也常常展露刚毅。在安徽司法行政工作一线上,这些“铿锵玫瑰”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她智慧”,释放“她力量”,绽放出最美的时代芳华。
本期《司法连线》推出“三八节”专刊,走近安徽司法行政“铿锵玫瑰”,聆听她们的故事。
这里有支女子法援服务队
这里和市区相距50公里,中间隔着十里长山;这里和市区不通公交,往来只能挤长途车;这里的群众大部分说吴越方言,和普通话有着不一样的腔调。这里是马鞍山市博望区,五年前,这里的群众申请法律援助要花两个小时坐长途汽车进城。现在,不仅区法律援助中心建起来了,还有三位巾帼女将用女性独有的柔情和细腻撑起了全区公益法律援助服务的半边天。
把法援服务送到百姓手上
“尽心尽力维护妇女权益是我们的应尽职责。”任苏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是一名法律援助老兵,从2012年底博望区法援中心成立就在这里工作。2014年,她开始独立主持区法律援助中心全面工作。
2016年8月1日,博望镇夏女士来区法援中心找到任苏艳,托着一面“法律援助显功威、弱势群体得维权”的锦旗擦着眼泪说:“没有你和法援政策,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请不起律师,也不知道怎么维权……你们真是帮了我们老百姓大忙啊!”
原来在2015年初,拄着拐杖的夏女士来到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当时负责接待的正是任苏艳。夏女士是某劳务公司职工,在清扫路面过程中被王某所骑的电瓶车撞伤,造成跖骨骨折等伤情,住院花去医疗费用近万元,本就拮据的她因此雪上加霜。虽然夏女士没有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通过任苏艳的多方取证,夏女士的交通事故赔偿请求得到了法庭支持,最后成功拿到了3万元工伤赔偿款。
通过远程视频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今年是王琦在区中心工作的第二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博望本地人,她有着先天优势,能无障碍得和本地群众进行语言沟通。于是,她进中心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当“翻译”。如今,王琦已经成长为博望区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骨干,她还是全市法律援助远程视频服务群的管理员。当受援人不方便现场咨询时,可以申请视频服务,在村居联络点和王琦“面对面”互动。
王建琼进入区法援中心前一直在镇司法所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法援工作经验。她是家中独女,爸妈的掌上明珠。2018年,王建琼被区司法局抽调至区法援中心工作,父母觉得离市区较远,但王建琼却说:“法律援助是为困难老百姓造福的事,我能参与其中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援助,我自豪!”
·马鞍山博望区法律援助中心 王长海·
尹桂琴是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医疗康复大队的主管护师,从事医护工作二十余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戒毒人员,别人不会做的、不愿做的,她都能处理的妥帖得当。她为重症哮喘的戒毒人员吸过氧,为患有牛皮癣的戒毒人员换过药,为狂躁暴怒的戒毒人员进行过保护性约束……曾经的护校同学笑称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科护士”。
悉心为戒毒人员体检
其实,为戒毒人员提供医疗服务,难免都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2016年,在为一名急性脱毒期戒毒人员输液时,她意外被其血液污染的输液针头扎破手指,在获知这名戒毒人员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尹桂琴的同事和家人都非常担心。但面对风险,她本人却很淡定,安慰家人目前艾滋病是有药物可以控制的,随后默默接受了预防性药物阻抗治疗和长达半年的定期化验,直到排除被传染的可能。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为了更全面地从身心两个方面救治戒毒人员,尹桂琴通过培训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如今她定期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以所掌握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帮助迷失的戒毒人员改变认知、稳定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成为了他们的“心灵导师”。
2017年岁末,戒毒人员王某,自述头脑轰鸣、心情抑郁,不愿意与人交往,担心自己患上了精神疾病,要求心理咨询。在面谈中,尹桂琴细致关注到这名戒毒人员还存在偶发心悸和胸闷的症状,具备丰富医学经验的她及时为其测量了血压,果然王某的血压较高,一下找到了病因。其实,王某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昏、心律失常,而躯体症状又使其焦虑失眠,进而导致心境低落、人际交往退缩。尹桂琴宽慰王某,通过定期服用药物就可以改善不适症状。王某顿时感到如释重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某精神重新振作了起来。
年过不惑的尹桂琴淡泊名利,她用真诚抚平戒毒人员心灵的创伤,用爱心唤起他们生活的勇气,用火一样的热情点燃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戒毒人员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力量,获得了勇气。
·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 管志华·
“读心”女警 解读心灵密码
常言道,人心难测。可在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却有这样一群“读心”女警。她们能读懂服刑人员最隐秘的心声,并且运用专业心理知识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个案矫治,矫治其不良心理,重建其认知,改变不良行为,帮助服刑人员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康人格。3月8日这天,矫治监区的女警也没有休息,她们要去回访一名服刑人员吴某。
“刚刚的三课考试我得到了优秀。”吴某看到来访的女警们迫不及待地说:“谢谢各位老师,祝你们节日快乐!”看着态度转变明显的吴某,女警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初次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你们别整那些没用的,我就这样,大不了我就老死在这里。”吴某昂着头叫嚣着。吴某的性格冷酷、脾气暴躁,一点小事都足以让他的行为失去理智,还用自伤自残来威胁管教民警,是这里挂牌的攻坚犯。
耐心聆听服刑人员心声
接到矫治申请后,警花们立即行动,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她们把吴某转入特殊监房,实施隔离心理矫治治疗。同时,以吴某最挂念的亲人92岁的奶奶为切入点,驱车前往吴某户籍所在地进行家访。回监后,女警们把拍摄的奶奶的视频给吴某观看,吴某的眼睛湿润了,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女警们趁热打铁,联系其父亲来监接见。在亲情会见室里,吴某触摸着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幡然醒悟到自己的执拗给家人带来的伤害。通过几个月的矫治攻心,吴某解除隔离治疗,回归原监区改造。吴某的管教民警表示,吴某回来后改造积极性明显提高,直到如今都没违规违纪现象发生,跟以前判若两人。
运用专业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吴某的成功矫治只是警花们成功转化顽危犯中的一例。实际上,在警花们的努力下,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成为全省监狱系统第一个开展新收犯入监全员甄别,第一个实现刑释出监服刑人员全员评估,第一个开展中期评估全员覆盖,第一个完成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评估体系的单位。如今,警花们仍在为加强和深化“三个评估”,科学鉴定服刑人员改造成效,衔接好地方持续帮教作出新的尝试。
·九成监狱管理分局 张云龙·
甘当女性维权“娘家人”
“我最近一直很焦虑,我该怎么办?”“你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无论是跟法律相关的,还是跟心理相关的,慢慢说不着急……”3月7日,突如其来的降雨给初春的省城平添了一丝寒意,不过,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学员们却感受到一股暖意。所里来了一群女律师,她们不仅带来了精心挑选的书籍,还用律师特有的理性和心理咨询师的温情为她们答疑解惑。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正是省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曹冬梅律师。执业多年,她获得的荣誉和头衔不胜枚举,可是她最珍爱的荣誉却来自群众的认可——百姓律师。做一名有温度的百姓律师,将法律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善待每一位来求助的委托人,竭尽所能地处理好每一起经办的案件。
作为一名女律师,曹冬梅尤其注重为深陷困境的妇女鼓与呼。曹冬梅援助过的一名女性长期曾经遭受家暴,最严重的一次被丈夫打晕,用开水浇头,拖到玉米地里。3天后,村民发现奄奄一息的她,赶紧报了警。曹冬梅介入后,不仅免费帮她打官司维权,还捐钱给她到合肥治疗。如今,这名当事人已经再婚,还带着老公让曹冬梅亲自“把把关”。
▲为寻求法律帮助的女性答疑解惑
还有一次,一名70多岁的老妇人前来求助。她的女儿在14年前惨遭车祸,但因证据不足,此案拖了14年未得到处理。曹冬梅看着满头白发泪流满面的老人,下定决心,再难也要帮助她维权。通过多次到事故现场向周围群众调查走访,排除种种障碍调取事故发生时的案卷资料,曹冬梅终于使女孩的母亲获得应有的赔偿。本案后来入选了“安徽省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件”之一。
办理一个案件,只能挽救一个家庭。为了让更多女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017年下半年,曹冬梅争取到合肥市妇联的支持,在自己领头创办的律师事务所里设立“妇女之家”,成为全省首家开设“妇女之家”的律师事务所。通过这个平台,曹冬梅经常带领其他律师同仁为有需要的女性进行免费普法培训,为她们提供心理咨询、婚姻家庭辅导以及人民调解服务,成为女同胞们值得信赖的“娘家人”。
(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站好“最后一班岗” 警花依旧别样红
今年“三八”节前后,蚌埠监狱的几名女警花将光荣退休。即将告别挚爱的岗位,她们将不舍之情化作动力,在工作中多承担一些,再细致一些。
“别着急,我来帮你想办法。”近日,蚌埠监狱会见室里,担任会见登记工作的女警周利惠正为一位年迈的老大爷递上一杯热茶,原来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千里迢迢来监探望服刑的儿子,却将探亲时间记错,急的直抹眼泪。核对完老人身份信息后,周利惠立刻打电话给罪犯所在监区、联络相关科室,最终老人与儿子得以顺利会见。诸如此类故事经常会在这里发生,而每每周利惠都会用温情、用热心去呵护这扇“窗口”。
飒爽英姿展现“她力量”
周利惠于1984年入警,先后在监狱狱政科、监控中心以及会见室等部门任职,担任过管教内勤、罪犯档案管理员等职,最让她感到骄傲的是,她曾获评第一届安徽省监狱系统“管教内勤标兵”荣誉称号。2010年开始,周利惠被调整到会见室工作,她热情耐心接待每一位来会见的服刑人员亲属,每年经她手登记会见的服刑人员亲属达一万多人次。虽然即将退休,可她说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把所有档案再捋顺一遍,前来接班的同志就会更方便些上手。”,整理、分类、编号、登记、归档、调阅、检查、保养、录入……从2011年接手监狱综合档案开始,这便是综合档案管理员鲍秋菊鲍秋菊的工作日常了。因为经常性地整理资料,还要定期对数万册档案进行除尘、除湿,长时间的重复劳作导致鲍秋菊手指经常脱皮、发痒,可她却毫无怨言,默默地将所有档案资料逐一清点,规范化入库,即方便了查阅,又为信息化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年前,她所在档案室顺利通过蚌埠市年检验收,已连续三年为蚌埠监狱赢得了“档案管理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
·蚌埠监狱 姜蕾·
有人说司法所管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宿州泗县司法局长沟司法所所长郭芸可不认同,她说:“乡亲们的事没有小事,都是天大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带着真心诚意去办。”
郭芸从1995年就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2011年8月以来,开始全面负责长沟司法所的工作。平日里,她走村串户开展法律宣讲,还经常把村民集中起来上法治课,逢上重要节日,也能在集市上看见她宣传法律知识的身影。
真情调解平息纷争
对于群众的咨询诉求,她总能记挂在心,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从不推诿,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每年调处各类纠纷100多起。2018年春节前,77岁的老太太张某和82岁的丈夫李某多年因生活琐事言语不和,有时还引发肢体冲突,张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郭芸获悉后,赶紧找到张某,先协调安排让张某暂时居住在镇敬老院,接着给李某做思想工作,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李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表示了悔改。二十天后,郭芸去张某家回访,发现二人已经和好如初。当看到一个个纠纷因自己的努力而化解时,郭芸总是由衷地感到欣慰。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的负责人,她曾克服所里人手短缺的困难,经常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到所里加班,把司法所打造成当地的“样板所”;但作为一位母亲,她却经常感到愧疚,因为总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家庭难免照顾不上。在孩子高考前的一个月,为了让孩子感到来自母亲的关心,同时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她只得放弃午休的时间,中午下班后坐公交车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来回80多里路,辛苦不言而喻,以致于常常在回所的车子上睡着了。
时至今日,在司法行政岗位,郭芸已经奉献了20多年的青春。她说,这20多年是自己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是自己用爱积累起来的。20多年,不断蜕变,初心不改。
·宿州市司法局 葛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