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迷途游客被困大别山 民警雨中搜寻7小时获营救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8-05-08 15:19:32

自旅游大通道修建以来,堆谷山、青枫岭、白马尖广袤的原生态森林成为广大“驴友”的聚集地,在越来越多游客聚集的同时,大化坪派出所积极做好应急救援预案,努力为广大游客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旅游环境。近日,大化坪派出所联合大化坪镇政府、磨子潭派出所、大别山庄及当地群众,历时7个小时,将被困于大化坪镇青枫岭村深山中的3名外地游客成功营救。

急促的求救电话

5月5日傍晚,正在沿河查看汛情的大化坪派出所民警接到110指令,称有3名游客在白马尖大山徒步旅行的过程中走失,目前在大化坪镇青枫岭附近的山中迷路,请求帮助。

随后,民警迅速联系上被困群众,并通过“微信”确定被困群众在青枫岭村与磨子潭镇交界的附近山中。“你们不要动,我们马上就来救你们!”简单稳定住被困游客的情绪后,民警立即将情况向所长及大化坪镇政府汇报,并携带喊话器、手电筒、柴刀等装备驱车前往青枫岭村,与镇政府、村委会、磨子潭派出所及大别山庄工作人员进行汇合。

与时间来场赛跑

由于3名被困游客所带的食物已经吃完,加之夜色逐渐浓重,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情况将不容乐观。随即,一边由大化坪派出所、磨子潭派出所、大别山庄工作人员组成救援队,前往山中进行救援,一边由王勇兵所长带领其他备勤民警从霍山赶往大化坪,与镇政府成立救援临时指挥部,并安排当地生产队队长作为向导,为救援队带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拉开帷幕。

模糊的记忆碎片

由于无法确定准确位置,茫茫大山,到底哪座山才是最终的目的地呢?在行进的过程中,救援人员不断尝试与被困游客联系,帮助游客回忆一路上遇到的标志性建筑,由于信号时好时坏,在断断续续的回忆过程中,3名游客提到在徒步的过程中遇到一面土墙,上面有字,并在土墙附近离开土路,顺山进入内部树林。根据这一线索,在向导的带领下,救援队终于找到这一关键参照物。

传统与科技碰撞

在游客提到的土墙面前,救援队所有队员犯了愁:根据微信定位,能够确定被困游客在西北330方向,而根据向导多年的经验,救援队与被困游客之间隔着两座大山,且无路可走。到底是按照科技定位沿直线而行?还是跟着向导利用传统经验绕山而走?在短时间的考虑后,临时指挥部下达命令: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微信定位沿直线翻山,并利用向导的经验尽量避开悬崖和泥沼!救援队队员相互鼓劲:“没有路,我们就开一条路出来!” 此时,天公不作美,暴雨如期而至,救援的难度不断加大。

不断接近的红点

随着队伍的不断深入,体力的消耗、路况的崎岖、蚊虫的困扰像一张张大网不断束缚队员前进的步伐,不少队员被树枝杂草挂破了衣服,双腿爬满了蚂蝗,但看到定位上的距离越来越短,大家心中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队员们不敢放慢脚步,因为大家都知道,多耽误一分钟,游客就多一分危险。在跨过两座大山后,定位上的红点距离已经非常接近,当疲惫的队员再一次按响警用喊话器后,不远处终于传来了微弱的回应:“在这里!”救援队和指挥部的所有人长舒一口气:人找到了,心定了。

无路可走的困境

在海拔1130米的山上,救援队终于在一片芦苇地里找到了3名被困游客,此时已经午夜,漫长的等待让3名游客极度虚弱,尤其是其中一名低血糖游客,体力严重不支,救援队立即上前对其进行简易检查,并利用现有条件对其进行体力恢复。此时,如何出去成为最大的问题:原路返回,路程太长,至少有4个小时的山路;继续前进,路况未知,连向导也不敢有完全的把握。

来之不易的重逢

简单分析后,最终大家决定继续向前,沿河而下。五月的溪水冰冷且湍急,一路上,民警肩背手扶,帮助游客一步一步前进,并不断给游客打气:“马上就到了,精神一定不能垮!”就这样在河边走了两个多小时后,向导终于看到了一片竹园,有竹园的地方就有人家。此时已经凌晨两点钟,疲惫、疼痛让大家已经麻木,所有人都加快了脚步,因为家就在前面。最终,穿过了一片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了在路边焦急等候的所有人,重逢的喜悦让大家不禁发出欢呼,历时七个小时的营救,终于胜利结束。

被困3名游客分别为王某、张某和李某,3人均为合肥人,于5日中午从白马尖山脚和其他人一起徒步旅行,半路走失,并在随后的5个小时里逐渐迷失在树林里,最后通过110报警电话请求帮助。

3名游客获救后,向在场的民警们和参与营救的人员鞠躬,表达深深的谢意。

王超 法治安徽网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