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爱滋润每一棵花苗
安徽1.7万多名专干零距离呵护留守儿童
瘦小的孩子,躲在奶奶的期 身后,带着惊惧的眼神怯怯地第向外打量着。这个场景深深刻在肥东县店埠镇镇北社区儿童保护专干金冉冉记忆里。自去年7月应聘成为肥东县一名儿童保护专干,金冉冉便开始了辖区儿童家庭走访、评估、记录的工作。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她的关心爱护下,孩子眼神里的胆怯逐渐消失,恢复了原本的童真。而在我省1.7万多名儿童保护专干正用心编织着一张张爱心网,用心用情关爱着每一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有了“专干妈妈”
刚接触小易(化名)时,金冉冉发现他性格孤僻,学习上自控能力较差。父母离婚,父亲外出打工,小易由奶奶照顾,但是奶奶的疼爱无法替代父母的呵护。通过多次团队游戏、辅导作业、密切与家长的沟通,小易与金冉冉走得越来越近。当初小易口中的“金阿姨”,现如今已经是他很喜欢的“金妈妈”。而小易的父亲,也在金冉冉的多次电话沟通中,增加了返家的次数,更多地陪伴孩子。
金冉冉是肥东县331名儿童保护专干的一员,她所负责的镇北社区共有10名留守儿童,其中有2名是父母离异的,另外8名双亲都在外地。
“肥东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目前,在册农村留守儿童4045人。为了切实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16年8月,肥东县专门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心。”肥东县民政局党组副书记王玉宝告诉记者,去年省民政厅联合教育、公安等部门出台《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称职监护人。根据《意见》,肥东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县20个乡镇(园区)331个村(社区),配备督导员和儿童保护专干,确保每个村都有1名专干,“每个乡镇都有1名督导员。这些专干和督导员都是45周岁以下女性,来自本村居,熟悉风土人情,方便开展工作。”
万余名专干织就“成长守护网”
令人欣慰的是,积极的变化在全省多地渐次上演。据省民政厅救助中心吕金兵科长介绍,一年来,全省各地整合计生专干、妇女主任等工作力量,设立乡镇(街道办事处)儿童保护督导员1863名,设立村(居)儿童保护专干17144名,实现乡镇和村(居)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的全覆盖。
为明确儿童保护专干的职责和工作机制,省民政厅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省儿童保护专干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儿童保护专干在乡镇的指导下,按季度进行基础信息台账更新,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对于由父母委托其亲属或其他成年人监护的,专干要对被委托人监护能力进行评估,经评估确不具备监护能力的,应予以纠正。对于监护不利、失学辍学、无户籍以及患病、残疾等重点对象要定期随访,一旦发现儿童遭受脱离监护、疑似遭受家庭暴力、不法侵害等情况的,要落实强制报告责任。
经过扎实的努力,我省为2.1万无人监护和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全部落实监护责任,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省监护缺失留守儿童数量已经归零。同时,18767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已登记户口,1146名失学辍学农村留守儿童已返校复学。
不断压实家庭监护法定责任
“儿童保护的落脚点其实是协助落实家庭监护的法定责任,家人或者父母的关爱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王玉宝告诉记者,2017年,肥东县已对94名父或母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签订责任书。对于无人监护以及无监护能力的,由公安机关会同村(社区)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并进行教育、训诫。对于经评估,受委托监护人有监护能力但履责不到位的, (社区)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乡由村镇、园区,县乡两级建立包保责任制,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定期走访,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吕金兵介绍,在全省多地关爱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尤其对于留守儿童中的重点对象帮扶成效明显,社会参与氛围更加浓厚。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完成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到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压实家庭监护责任。依托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动态更新,加强寒暑期等重点时段巡查,开展家庭走访,宣传法规政策。同时建立基层督查巡查工作制度,不断推动儿童保护督导员和专干工作能力的提升。
(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 李斐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