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前导性的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村民法治素质的提升是精准脱贫的提前。”2014年,涡阳县司法局干部史可平被抽调到扶贫工作一线,作为一名曾连续27年荣获全国、省、市、县普法先进个人的“老普法”,四年来他辗转2个乡镇的不同村域,无论在哪里,他都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开展普法工作,助推了当地精准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
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地处涡阳、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全村14个自然庄,28个村民组。村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就业机会少,全村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加工厂,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
2017年5月史可平从该县石弓镇神桥村完成扶贫工作任务转战到这里。初来乍到,面对眼前的状况他与扶贫工作队的其他同志商量决定先从转变村民的思想着手,从帮助群众的一点一滴细节做起。同时,开始盘算起了他的法治宣传教育计划。
村民李某某,四年前因与他人为1500元发生纠纷,咬伤人家大拇指构成轻伤害,被判刑1年6个月,2017年8月刑满释放。李某某在服刑期间患上帕金森综合症,其妻在外地打工,有个儿子在读大学。但在村民评议中,李某某家却没被评上贫困户,史可平在走访工作中发现了李家的情况,并且了解到没有被评为贫困户的原因是他家平时与村民不说话、不来往。
对此,史可平和村干部一起到李家进行安置帮教工作,通过其本人申请,村民评议等程序,及时将李某某家纳入贫困户,通过精准识别。2017年10份,该村先后动态调整增加贫困户13户35人,户内补录贫困人口11人,清退没有精准识别的贫困户19户83人,确保了精准识别“两该两不该”的落实到位,收到了村民对现有24户贫困户78名贫困人口心服口服的好效果,彻底扭转了群众的怨言怨气和不信任干部的被动局面。
村民法律素质的提升是依法办事、依法治村的关键。侯桥村地处三县交界处,以前村民遇到事情不是靠法律,而是靠熟人、靠关系办事。村里想办一些公益事业,请村民参加议事时,往往有个别村民故意不参加或者背后拉后腿,因村民都是熟人、亲戚纽带关系,经常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展扶贫政策和《婚姻法》、《治安处罚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且及时、公开、透明的按照扶贫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村里拖后腿的人很快没有了市场。现在,村民遇事首先去找村干部,找扶贫工作队,村民信法不信人、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村民牛某某与邻居发生纠纷,邻居仗着人多和县里“有关系”的背景,将牛某某的儿媳打伤,且拒绝道歉和赔偿治疗费。史可平和村干部在反复做宣传和调解工作无果后,及时为牛某某的儿媳提供法律援助。在法庭上,打人者下跪伤者说:“都是我不好,对不住您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请您原谅我吧!”并当场给付了治疗等费用。事件的完美结局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为当地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今年4月,村民提议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了村里的道路照明问题,从村民提议到村民集资27170元、上级奖补167095.5元,安装了81盏太阳能路灯,从按程序公示到结束,总共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村民都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总投资30万元的侯桥村法治文化广场正在规划筹建中,预计到2019年5月可以投入使用。
如今,侯桥村是全县的无刑事案件、无信访、无吸毒、无邪教人员的先进村,精准脱贫工作也将在2018年按时脱贫出列,这些都是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提升村民素质的好成果。每每提起,村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从县司法局选派的好干部史可平功不可没。
法治安徽网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