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时间忠实记录了奋斗者的足迹,改革开放40年在江淮大地上催生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发展奇迹。本报今起推出“40年改革风云录”专栏,深入报道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徽政法领域改革典型事例和先锋人物,记录历史光辉足迹,感受时代强劲脉搏,为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汇聚前进磅礴力量。
“大家好,我是心宝,你也可以叫我毒品小专家,别看我年纪小,我懂的毒品知识可多了。”在刚刚过去的6月禁毒戒毒宣传月里,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智能机器人“心宝”成为小有名气的“明星”,它不仅有萌萌的外形,还有机智的“大脑”。面对戒毒人员的各种困惑,它条分缕析、对答如流,引得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连连称赞。
近年来,安徽戒毒工作频频成为热词,吸引全国的目光。2018年5月29日至30日,司法部在合肥召开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座谈会,会议的重点任务是部署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令我省戒毒工作者感到振奋的是,安徽总结提炼出的“3451”戒毒模式与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高度契合,创新的工作理念、明晰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业绩使司法部最终决定在安徽举办会议,并将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展示基本戒毒模式的重要窗口,推向了全国。
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一直以来,改革激情和历史担当深深融入安徽戒毒工作的发展脉络。当思想冲破桎梏,能够激发出怎样惊人的力量?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40年,历史雄辩地给出了答案。根据《安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我省的戒毒工作先后经历了劳教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与劳教工作职能并存、强制隔离戒毒3个时期。梳理其间的关键节点,劳教场所向戒毒场所转型的意义重大。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法规的决定。实际上,早在2013年7月,我省就开始采取分批次、小批量的方式,依法、规范、平稳、有序地做好劳动教养人员的解教工作。当年9月,全省原8个劳教场所全部加挂“强制隔离戒毒所”牌子。工作内容变了、工作对象变了、工作模式变了、执法依据也变了,过去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一时间无法适应全新的戒毒工作要求。
为弥补民警在戒毒专业上的“短板”,省戒毒管理局一手抓民警培训,组织民警重点加强戒毒医疗、心理戒治、信息化等方面专业知识培训;一手抓人才引进,引进戒毒工作急需的专业人才,有效改变民警队伍知识结构,形成一支一专多能的专家型民警队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戒毒执法。依据《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工作,出台《安徽省强制隔离戒毒医疗实施办法》等8项戒毒业务管理规范,汇编成《戒毒工作执法手册》,作为基层民警的“口袋书”,人手一册。
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感化、挽救吸毒人员是戒毒场所不容推卸的职责。为此,全省戒毒系统与多家社会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合作关系,开通戒毒人员就医绿色通道。2014年,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至2015年劳教制度废止一年后,原劳教场所从组织机构、工作职能等方面实现了向戒毒管理的全面转型。
迎来华丽转身之后,我省戒毒工作跨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场所加快改扩建步伐,设施布局日趋合理,功能配套日渐完备,场所面貌焕然一新。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建成900余平方米的医技楼,建立舞蹈、乐器等10个特色教室;宝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增加了心理矫治、社会帮戒、职业技能培训、体能检测、生活服务等七个中心;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省体育局合作,共建“国民体质监测站”。
戒治质量明显提升。在戒毒人员入所后,建立个人戒治档案,制定个性化戒治方案,一月一主题、戒治评鉴、法律常识统考等工作富有成效。在全国率先举办全省戒毒人员康复运动会,各戒毒场所相继开发了斗鼓舞、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少年醒狮、街舞篮球等康复训练品牌。戒毒人员所内戒断率达到100%,职业技术获证率达90.6%。
戒毒执法规范公正。实行诊断评估工作网上运行,诊断评估结果可回溯、可留痕、不可逆,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执法真实性、公正性受到戒毒人员及亲属的欢迎和肯定。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戒毒系统已连续10年6个月实现“无毒品流入、无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脱逃、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六无”目标,切实服务社会大局稳定和平安安徽、法治安徽建设。
面对建立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我省如何书写新答卷?省戒毒管理局局长程志先表示,全省戒毒系统将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力争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规范统一,扎实推进场所规范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科学、精准戒毒,始终保持安徽在全国领先的发展态势。
朱爱琼 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