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我以为行政复议就是书面审理,走个过场,没想到还有一群专家帮我‘挑刺’,真让我感到意外。”今年上半年,宣城市居民陈先生和妻子因不服宣州区人民政府作出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书》,提出行政复议。在案件审理时,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10多名专家在帮自己发问。7月12日,记者从宣城市政府法制办获悉,这正是该市推动行政复议参审评议机制改革的一大亮点,引入“外脑”增强行政复议的专业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项重要监督制度。然而,传统行政复议方式在解决重大、疑难、复杂行政争议中存在不少问题。宣城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吕雪峰坦言,以往的行政复议多是关门书面审理的方式,虽然可以举办听证,但鲜有适用。从2014年至2016年这3年间,该市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从未适用听证程序。再往前追溯10年,适用听证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比例也未超过1%。如此一来,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难以让行政相对人信服。往往是这边复议一结束,转头就去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吕雪峰分析认为,百姓对于行政复议公正性的怀疑,正是认为行政机关自我审查总有“官官相护”的嫌疑。
找到问题症结,就要对症下药。宣城市大胆突破,于2017年4月在全省率先出台《行政复议案件参审评议工作规则(试行)》,充分汲取行政听证制度、司法审判陪审员制度的优势,形成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的参审评议新模式。即在疑难、复杂、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过程中,组织由政府法律顾问、政府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两代表一委员”、有关部门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参审评议人员,参与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过程。
参审评议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挑行政机关执法行为不规范的“刺”,这种“苛刻”评判与广大行政相对人的要求不谋而合。在陈先生和妻子提起的行政复议案件中,被申请人(行政机关)之一宣州区土地房屋征收事务管理局法规科科长束龙义就被尖锐问题问得大汗淋漓,“整个审理过程接近3个小时,参审评议人员频频发问,有些问题十分专业,比如征收补偿签约期在什么地方体现、无证房怎么认定等等,如果不是准备充分,有可能被问倒了。”
通过这种现场问询,可以令很多书面审理无法查明的案件事实不断浮出水面。而且,本次改革的创新还在于特意邀请了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现场监督,行政相对人若感觉到程序不公,意见提出后可现场办公。这种程序上的“瘦身”,机制上的公正,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效率。
参审评议工作开展后,宣城市政府法制办采用该模式审理了3起行政复议案件,其中1起撤销了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其他案件也取得良好效果。有的行政复议申请人之前就某一事项与行政机关宿怨颇深,甚或连带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信任,导致案件难调解、难裁判。而参审评议制度既让当事人充分阐明理由和证据,又吸纳了各方意见,有利于增强行政复议申请人对该权利救济渠道的信任,消化当事人之间的积怨,降低行政成本,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依法履职提供法治保障。
改革带来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该市行政复议案件受理数量明显上升。一年多来,案件受理同比增长37%,群众对通过行政复议解决争端有了更多信心。目前,这项改革已经由宣城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在宣州区政府、宁国市政府、绩溪县政府,宣城市公安局、市工商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6个单位进行试点工作。
下一步,宣城将把行政复议案件参审评议机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广,切实提高全市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质量,增强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力和行政复议工作的公信力。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