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委政法委组织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专题培训班日前在肥举行。舒城县法院信访办主任胡勤胜应邀在培训班上作工作经验交流发言。“信访工作是架起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也是社会和谐‘稳压器’。我时常思考如何加强法院信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疑难信访在我这里得到化解。”在谈及自己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感想时,胡勤胜说。
1985年,胡勤胜入职舒城法院工作,先后从事过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立案、信访等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胡勤胜始终秉承“身”为基层,“心”入百姓。从事信访工作四年来,胡勤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打开舒城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2017年,舒城法院受理信访案件45件,同比下降30.7%,多起棘手的信访案件得到化解。2017年1月,七旬老人胡甲(化名)来到接待室反映问题。十年前,胡甲与胞弟胡乙(化名)为继承父母留下的一间房屋而发生纠纷。2008年,胡乙起诉胡甲要求确认房屋继承权,并且提交胡甲签名的一份房屋继承协议书。法院依据这份协议书作出民事调解书并送达给了胡甲。十年后,涉案的这间房屋拆迁,补偿款给了胡乙。为能够分得补偿款,胡甲以协议书上的签名不是自己所书写为由,提出申诉要求再审。经笔迹鉴定,协议上的签名的确不是胡甲本人所写。但法院认为,胡甲已经签收民事调解书且没有在六个月的法定期限内提出再审,故不再支持胡甲再审请求。胡甲为此多次申诉信访。胡勤胜深知,此案若不能及时化解,还可能引起更大家庭矛盾纠纷。于是,便多次找胡甲和胡乙兄弟俩谈心。一天,胡勤胜从两人家门前的一条小溪谈起,胡勤胜知道这条小溪一定承载着两位老人儿时的情谊。胡勤胜提议兄弟俩一起谈心聊天,当两位老人回忆儿时的一桩桩往事时,泪湿眼眶。最后,弟弟胡乙主动提出给胡甲经济补偿,胡甲承诺息诉罢访,该疑难信访案件得以化解。
从事信访工作,难免会遇到个别来访人员的讥讽嘲语甚至是谩骂指责。胡勤胜始终坚信良言一句三冬暖,无论是初访、重复访还是缠访、闹访,总是热情地迎上一副笑脸、端上一杯茶水、递上一把椅子,以无声的语言来感动来访人,减少来访人怨气。一天,一名男子手持拐杖怒气冲冲地来到胡勤胜的办公室,把二审宣告无罪的刑事判决书往桌子上一扔,吼道:“本人无罪,你们法院就应该判决施某还我三万元,否则这件事我就没完。”这名男子手中的拐杖在地板上敲得“噔噔”响。胡勤胜见状便笑脸相迎,劝他先坐下来谈。上世纪90年代末,来访者张某与施某因合伙关系产生债务纠纷,在向施某催要欠款时伴有施暴行为。后张某持“借条”到法院起诉施某,要求还款。而施某以张某敲诈勒索为由,向舒城县公安局报案。后法院一审以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张某不服上诉。二审法院判决张某无罪后,张某得到了国家赔偿。时隔近二十年,张某又要求法院接着审理其起诉施某的经济纠纷案件。看张某火冒三丈,胡勤胜便递上一把椅子,与张促膝交谈,询问张某家庭生活情况等。见张的左手缠着绷带、脸色难看,胡勤胜便提出带他去看医生。一番真诚的话语让张某怒火熄灭,脸上泛出歉意表情。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张某的实际情况,在胡勤胜的建议下,2017年12月张某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并表示息诉罢访。
因工作出色,近年来胡勤胜先后荣获办案能手、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17年,被六安市中院授予“个人三等功”。
法治安徽网记者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