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一位民警的扶贫之路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8-08-06 15:37:19

90后的张广宝英俊帅气,警校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去山区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16年被提拔为舒城县公安局高峰派出所副所长,几年的工作沉淀让他慢慢成为办案能手,在县局执法评比中多次荣获“执法之星”,2017年4月,根据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该同志被抽调派驻舒城县晓天镇舒兴村扶贫工作队,在县公安局驻晓天镇舒兴村扶贫工作队长杨克俭的带领下,扎根基层,与村民同吃同住,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的群众喊他“小张”。

晓天镇舒兴村位于晓天的东南部,山高岭大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距离县城90多公里,人口居住分散,是晓天镇6个贫困村之一,村址距离晓天镇约19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区村。全村辖14个村民组共209户,813人,其中贫困户58户,263人,低保户34户67人;五保户9户9人,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年青人外出务工,目前全村300多人常年在外。

山里的蚂蝗唱起了“和谐曲”

正值七月流火季节,放眼望去这山岭间的油茶林、茶园地,是小张每天必经之地。每到这时开始了新一轮产业扶贫补助的申报工作,贫困户搞点收入不容易,更不能因为天热或下雨,把申报产业扶贫补助的时间给耽误了,每天和包片村干实地查看扶持项目,用心经营,成了他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这片茶园,到那个山头,每次回来都会发现身上蚊虫叮咬的肿包,腿上甚至有蚂蝗在畅饮,他都会淡定的拔去吸在腿上的“吸血虫”。因路况差,小张的鞋子不知换了多少双,村里群众看到了都心疼,他却说:“我从小就是在田间长大的,小时候经常脚丫子里都会有这东西,没事”,可每到夜里,听到最多的都是指甲在皮肤上刮擦的声音。

多了项“副业”

蒋春是舒兴村2016年脱贫户,2017年在晓天医院查出肺癌晚期,这给他及家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该户实际情况后,队长杨克俭带着张广宝多次上门做其思想工作,让他振奋精神,面对现实,不要被疾病吓倒,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并及时向他宣传“351、180”政策,安排光伏公益岗,在政策和帮扶措施上尽量给他多方面的倾斜和支持,2017年腊月二十八,张广宝还在城区的几家企业来回奔波,为的只是想向企业争取慰问金,来帮助像蒋春这样的贫困户,能安稳的过个好年,腊月二十九他亲手将在华安证券争取来的2000元慰问金送到蒋春手中。蒋春也对工作队的真情帮扶深深的感动,其母亲为了感谢对其孩子的关心,多次上门带土鸡蛋等表达谢意,都被一一婉言谢绝。不仅如此,在工作之余,为群众跑腿也成了张广宝的一项“副业”,给老沙家住在城里的亲戚带物品,帮助群众到银行缴社保,带着贫困户的茶叶进城到处找销路,带着村里交通事故伤者进城做鉴定,一次次的跑腿,一次次的奔波,群众们都对这位90后小青年充满感激。

拉长了家的“距离”

女儿出生几个月了,由于很少回家,每当他抱到手后,小孩的哭叫早已把他当成“陌生人”,这让张广宝很内疚。去年底父亲生病住院,妻子生产大出血,他只是匆匆来,又匆匆的离去。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山区群众的信任和期待,让他感觉到一份光荣的使命感,他坚信只有坚定不移,不负众望,才是对自己所有的付出,最美好的回报。驻村扶贫,条件会越来越艰苦、挑战也越来越大,回家的路也越来越漫长。

日记里记录最多的是“入户走访”

厚厚的二本笔记,是张广宝自担任扶贫工作队员以来每天必访的“客人”。在他的随身日记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与群众多交流,多听群众的意见,学会明辨是非,从大的方面系扎根山区、无私奉献,从小的方面是做好本职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会尊重民意”。在一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之中,日记里记录最多的便是不厌其烦的入户走访,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像平时在派出所日常工作一样,日夜不休的走访,使他在村里的老长辈们的眼中也很自然地从下派干部变成了他们的左右邻居,成了他们的晚辈,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舒兴人”。

(王可海 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