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9月6日,从铜陵监狱传来喜报,截至目前,已经顺利实现了连续20年无服刑人员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四无”安全目标,创造了该监狱监管安全无事故的新记录。
20年的坚持,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铸就了今日的成绩。这些年,“安全为先”的思想在铜陵监狱历任党委班子和全监民警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年复一年的接力棒,通过接续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构建起监管安全的长效机制。
警钟长鸣安全为先
“叮呤呤……”8月22日,随着一阵紧促的警报声响起,铜陵监狱“8.23”警钟日系列活动之防脱逃应急演练正式开始。应急预案随即启动,全体监狱警察、驻监武警快速集结严阵以待……
这样的应急演练是铜陵监狱民警的必修课,为了铭记那一年惨痛的教训。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年前的那个夏天。坐落于皖江之滨的铜陵监狱始建于1996年,1998年起正式收押罪犯,是我省在长江以南的第一所监狱。当年8月23日,两名服刑人员结伙脱逃得逞。虽然后来经过不懈努力,二人相继落网归案,但还是深深刺痛了铜陵监狱全体民警。
自此,一代代铜陵监狱人把“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出了问题都有责”的主体责任观刻在心里,以指挥中心为中枢,采取物防、技防、人防多管齐下,在全监狱范围内配置摄像头、报警装置、门禁管控、语音对讲系统及巡更装置,实现监管无盲区。
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监狱设施“通透化”、衣物“全囚化”、日常用品“全塑化”、物品“定置化”管理,推出马夹分色管理制度,对罪犯在就诊、会见等6个时段实行6种颜色的马夹进行分色管控;实施流程化管理,围绕服刑人员习艺劳动、就餐、就诊、会见等日常管理89个环节全部实行流程化管理;实施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把标准化建设向功能监区、专管监区拓展延伸,逐步建立以行刑改造为中心的监区功能格局,建立统一规范、全面覆盖的基层监区标准化建设体系。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筑起了监管安全的铜墙铁壁。
“和悦”文化塑心铸魂
“晚上拨打亲情电话,听爸妈说宝宝问起,爸爸怎么还不回来。我内心真的非常复杂,我想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去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和爸爸的呵护。” 这是服刑人员刘某在自己的“省身日记”写下的一段话。
“通过书写省身日记的方式,让每一个服刑人员客观记载当天发生的‘微事务’,深入查找自己思想改造的‘微差距’,认真记录自己所思、所想、所悟的‘微总结’。”铜陵监狱党委书记、政委赵生中表示,为创新教育改造举措,促使服刑人员在自我反省中自觉改造,今年1月1日起铜陵监狱设计编印的“省身日记”正式投入启用。日记内页设计科学,除了有“年、月、日”等常规内容外,还特别设立服刑人员行政奖励和行政处罚栏目,促使服刑人员养成“常思己过”的习惯。
“省身日记”的出炉,是铜陵监狱创新教育形式,打造“和悦文化”教育品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监狱深化监区文化建设,围绕“道、德、孝、善、规、礼、信、正、家、爱、和、悦”等12个字,押犯监区各领一字,形成监区“一区一品”文化建设主题;深化社会群体帮教,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7届主题开放日活动,318名服刑人员母亲先后进监帮教,近千名服刑人员亲属和社会爱心人士助力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深化心理矫治工作,与安徽师范大学密切合作,走访调研全省10所监狱5500名服刑人员,首创“4+1+1”维度评估内容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评估模式,不仅管住了服刑人员的“身”,更滋润了他们的“心”,实现了服刑人员从“逃不了”到“不敢逃”再到“不想逃”的质的提升。
培养“工匠”民警队伍
近年来,由于监管改造需要,铜陵监狱引进了不少青年民警。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民警占全部警力的一半。为了帮助青年民警成长,铜陵监狱多措并举,打造又精又专的“工匠”队伍。
健全内勤民警培养机制,确立内勤民警监区“大管家”地;成立监狱战训大队,开展队列、擒敌拳、应急棍、盾牌操、反劫持应急演练、追逃应急演练、消防疏散演练等,全面提升民警技能素质;完善培训考核奖惩一体化机制,充分调动起民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年民警在监狱的重点培养下,基本具备了“能说、能写、能干、能控”的素质,以及集体讲评能力、个别教育能力、基础台账的处理能力、公文等撰写能力、内部管理能力、队列指挥能力、狱内侦查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廉政风险防控能力、调控自身能力等能力,凝聚成维护监管安全的中坚力量。
(尤仁祥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