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出现了“红眼羡贫”的问题,一些非贫困户看到贫困户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和生活照顾后,也要求被纳入“贫困户”以享受各种帮扶政策。再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的问题。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种精神上的“软贫困”,是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和复杂的难题,也更加考验我们的耐心与智慧。要充分看到,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人穷志短”,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意志薄弱、思想愚昧、文化素质偏低,或被生活的惯性束缚、抗风险能力欠缺等等。彻底斩断这些“穷根”,要切实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他们“站起来”并且“走得远”,决不能有丝毫的畏难情绪,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解开思想的疙瘩,破除精神的桎梏,才能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脱贫内生动力如何激发?扶智扶志需要久久为功。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蒙城大地各贫困村的村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在奔小康的路上奋起直追。
2018年8月13日这天,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贫困户杨永杰可能做梦都没想到,当他把脱贫申请书交到了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海标的手里时,他一个小小的举动,竟能在蒙城大地掀起人人争当脱贫户的热潮。
杨永杰的母亲患有间歇性癫痫,2014年他的父亲杨建英被查出患有肝癌,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当时的杨永杰还在读高中,父亲每月高额的治病费用压塌了整个家,那一年,杨永杰一家被列入贫困户行列。2017年4月,安徽省粮食局扶贫工作队入驻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在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建英一家的情况,桥南村两委当即拿出3000元扶贫专项资金为他支付医疗费用。
2018年2月,杨建英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许海标忍住悲痛,不忘杨建英的嘱托,为了让母子俩度过难关,政府出资对他们家的房子进行了改造,许海标还鼓励他家种植金银花,按照国家林业补助政策,每亩每年有1000元的种植补贴,连续补贴10年。除此之外,参加当地的光伏分红每年还有3000元的收入。杨永杰说,自己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一年至少有10000元收入,做人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我把脱贫申请书交给许书记,俺就是想以“勤劳致富”4个字证明,勤劳致富是贫困村人脱贫奔小康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海标更是百感交集:“我首先感到一愣,因为这是我们收到的第一封脱贫申请书,通过这份脱贫申请书,我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杨永杰是真心实意的;另外我感到一惊,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觉悟,让我看到了希望;还有一喜,主要是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肯定,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欣慰!”
村民杨孝军去年已经脱贫出列,对杨永杰自愿脱贫的事竖起了大拇指。
杨孝军说:“去年孩子考上大学的时候我家还是贫困户,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脱贫了,孩子回来我就跟他讲了,我们要向杨永杰学习,男儿当自强,一定要好好干,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自己来创造。”
贫困户张桂栋听了杨永杰主动申请脱贫的事后,很受触动。
张桂栋说:“我现在在村里当上了保洁员,有了经济收入,还有低保,现在生活吃穿不愁,房子国家也给我重新盖了,我要向小杨学习,勤劳致富,自己养活自己,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奔小康。”
中共蒙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扶贫局副局长袁辉说:“杨永杰有一颗非常感恩的心,他知道在他家庭有困难、父亲生病的情况下,是政府帮助了他,他记住了这件事情,记住了他父亲的嘱咐,在当今青年中有这样的心是非常的重要的;第二点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是非常的自信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知识的青年,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而且以此为荣,不是‘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由原来的要我脱贫变成现在我要脱贫,这样的转变,确实非常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助脱贫能力。在庄子故里,我要脱贫,我要勤劳致富犹如蝴蝶效应,那么,蒙城县究竟是如何在聚焦难点、精准发力,打赢这场新时代“精神扶贫”攻坚战的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需要沉住气、耐下心,下足“绣花”功夫,聚焦难点、精准发力,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加强思想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蒙城县在脱贫攻坚中,克服“等靠要”,让贫困群众“想脱贫”。“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重大障碍、绊脚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从正反两方面引导树立自力更生、不养懒汉的舆论氛围,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扶贫宣传活动,扶贫宣传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300多场,鞭挞扶贫现实中的消极现象与行为,歌唱积极进取的先进典型;县委讲师组开展扶贫“理论宣讲进基层”宣讲200多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引导,让群众正确对待贫困问题,提供扶贫的多样化途径,摒弃掉各种消极思想,帮助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变被动接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身脱贫能力,将精准识别的全过程和已经实施的帮扶措施讲清楚,将脱贫不脱钩的政策讲明白,努力消除部分贫困群众的认识误区和依赖心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而促进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近年来,蒙城县紧紧抓住扶志扶智这个关键,不断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在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和积极探索。
构建扶志扶智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2015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扶贫先扶志,并与智相结合,重新燃起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持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用先进文化扶“志”,开展一系列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评选活动。用教育资源扶“智”。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施精准资助,实现在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依托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家风家训等文化载体,通过移风易俗、文化搭台、乡贤示范、传承引领,使贫困劳动者改变观念。实现行政村书香村居宣讲全覆盖,坚持一村一月一讲,面对面宣传群众享受的普惠政策。组织文艺小分队,自编自演扶贫大鼓书、音乐快板《姐妹二人喜看公开栏》《弟兄俩好》等形式多样节目,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贫困户子女成人成婚、就学就业、参军远行等人生重要时刻,由村两委赠授家风家训纪念册,推进家训代代相传,凝聚村民的精气神。
围绕乡风文明,巩固提升扶志扶智实效
蒙城县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助推精神脱贫的主要路径,推进选树“三个示范村”(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一系列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评选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栏,向不良风气“亮剑”。选树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和扶贫帮扶干部典型,宣传脱贫致富群众的感人事迹,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脱贫致富。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培育文明风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扶贫文艺演出60场,“公益活动免费预约订单服务”20场,送戏进敬老院30场,“周末大舞台”活动1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422场、送电影下乡2216场、送体育活动下乡1650场。通过持续在《蒙城新闻》《全县新闻联播》等新闻栏目办好《身边的感动》《我与文明同行》等子栏目,并贯穿全年,报道乡风文明的典型和经验。突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集中报道一批基层精准扶贫工作者和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自我奋斗脱贫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社会公益宣传平台作用,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发布的“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作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村规民约等为重点内容,以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为载体,加大公益广告宣传频率,增强乡风文明宣传的感染力。
通过家风、民风、乡风的建设,提高了全县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通过扶志扶智能够有效地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把乡风文明虚功实做。通过绘制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村史文化墙、移风易俗树新风、脱贫攻坚等文明墙,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干群关系更和谐,群众精神更饱满,文明乡风正在形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凝聚了磅礴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鼓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明白“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道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人带动、典型示范。要以思想引导为前提,精心设计方案,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深刻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以能力建设为抓手,送文化下乡、送技术上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务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快推动扶贫开发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此外,要正确处理好强化外部扶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机制,积极支持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凭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靠智慧破解能力上的贫困——着力发挥好精神扶贫的作用,充分释放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必将为蒙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石。
(邵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