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扶贫帮困送温暖 扶细扶实见真章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8-10-19 09:21:50

近年来,池州市公安局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更加有力的工作、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过硬的作风,扎扎实实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的落实。据悉,该局驻东至县葛公镇兰潭村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在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壮大集体经济、宣传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等方面做细做实,助推帮扶村产业发展向好、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满意度提升。截至目前,全村共脱贫24户5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5%下降到2018年的2%以下;集体经济年收入由2014年的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近10万元。

▶助建基础设施

“雨天出门一身泥,晴天出门一身灰。”这是兰潭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该局扶贫工作队入驻后,先后在该村农村饮用水、道路桥梁、圩口河道、电网改造等四大重点民生工程方面狠下功夫,彻底解决了兰潭村群众饮水、低压电、道路出行及抗旱排涝等突出问题,该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攻坚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好不好,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有着决定性作用。为改变村民饮水卫生问题,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投资4.7万元实施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对兰潭村自来水进行改造,更换引水管道长1500米,改善了兰潭村群众饮水难、水质差等问题,使全村群众喝上了清洁、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该局扶贫工作队还先后推动兰潭水库桥修建、地下河清淤、河流堤坝加固等项目落实,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真帮扶惠群众

因青壮年村民常年外出务工,该村缺乏致富带头人,村里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村民,除了“靠山吃山”,村民并无有效的经济来源。

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局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积极摸底调查,分类实施,除政策兜底保障外,扶贫队探索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光伏电站让贫困户折股分红、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提供公益性岗位务工就业和产业项目扶贫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保障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有结余,实现贫困户增收,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对无劳动能力、残疾、外出务工、不适合耕种贫困户,扶贫工作队根据贫困户个人意愿,鼓励和帮助其土地进行流转,由种植大户统一耕种,签订流转合同,实现固定收入。截至目前,为25户贫困户流转土地37.65亩,实现流转收入300元/亩。

为充分发挥小额扶贫信贷资金作用,达到贫困户增收、经营主体发展的目的,扶贫工作队积极与东至县政府部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主体沟通联系,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分贷统还工作。2017年以来,帮助15户贫困户申请到不同形式三年期小额贷款分红,每户年分红1500元,帮助3户贫困户申请户贷户用小额贷款15万元。为有效解决贫困户就业,扶贫队多方联系,提供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户300余人次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增收500~30000元不等。

通过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家庭的困难,该局驻村扶贫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截至2018年10月,全村共脱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24户5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5%下降到2018年的2%以下。

▶修内功强造血

精准扶贫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给钱给物,要同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既要改变群众生活困境,又要激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激励广大贫困户依托扶持政策发展产业,该局扶贫工作队着眼大战略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坚定决心谋产业,强化集体经济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该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兰潭村积极建设经济果林,发展大棚种植,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集体经济年收入由2014年的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近10万元。

兰潭村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是理想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7年,该局扶贫队利用兰潭村五星组土地流转,建成10亩无公害草莓基地,既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帮助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可以帮助兰潭村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并带动兰潭村旅游业发展。现草莓大棚每年可为兰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万元。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市、县两级财政补助,投资72.8万元,建成三座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目前已并网发电,每年为兰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

·江骏 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