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正在南陵县人民法院黄墓法庭开庭,法庭负责人奚峰是审判长,科技法庭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现场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当事人对于庭审信息化的方式已经习以为常。
在这个水乡法庭里,信息化建设一应俱全,当事人随时可以在诉讼服务站立案、查询、办理相关诉讼手续,法庭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参加三级法院的视频会议。阳光司法,黄墓法庭是鲜明的基层法庭缩影。
“现在的办案条件,确实是我们当年无法想象却又十分憧憬的。”扎根黄墓法庭20余年的曹有金今年已经76岁,1979年调到黄墓法庭上班,2003年退休,期间一直未曾离开过黄墓法庭。当时的法庭,下辖五乡一镇,辖区人口达11万多。法庭仅2名法官,在当时的黄墓区政府办公,两间办公室,一间隔一半,一半办公一半宿舍,另一间是法庭兼接待室,没有独立开庭的地方。法官办理案件,就是背着黄布包,带着卷宗、法庭章、复写纸,到当事人所在地办案。因为黄墓地区是河网密布的圩区,早年基本都是泥泞的机耕道和水道,到哪都靠船,法庭人员有时候到远的地区办案,时间晚了,还需要在当地过夜,才能赶上第二天的船渡河返回。
20世纪80年代,我国法律在逐渐完善,法庭也抓住机会,不断到辖区的乡镇给干部群众讲授法律知识,教他们怎么写诉状,告知当事人的权利有哪些。“那时候的人们,对打官司知之甚少,村民之间打架伤害、婚姻上分居离合常以私了了事。加之距离县城较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很多人不知怎么打官司。”但是法庭条件有限,除了法庭里的法治宣传栏不断更新的文字,曹有金和同事们基本靠双脚走遍辖区乡镇去普法。
就在这个闭塞的水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悄然发生了变化。曹有金发现,法庭多了年轻干警,案件量也不断增加,老百姓已经开始请律师打官司,甚至在90年代末,当地因为房地产开发,出现了房屋买卖纠纷。
黄墓法庭所在的许镇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对外经济交流增多。2003年,曹有金从庭长岗位上退休,法庭年收案件量已经达到150多件,法庭干警5名。
奚峰是黄墓法庭第7任负责人,目前法庭干警达到7名,其中入额法官3名,书记员1名,其他辅助人员4名,但法庭年收案件已近700件。法庭干警基本都是80后,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如此精干的力量配备,依然对猛增的案件应接不暇。
2011年,法庭经过第四次搬迁,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地处许镇镇中心,两层办公楼。一楼大厅的诉讼服务站是开放式窗口,在服务台上放有便民服务指南、小额诉讼指南、人身保护令申请指南,方便群众诉讼。大厅里的便民服务站内,设置便民电话,提供各类诉讼文书样式,免费为当事人复印身份证明等材料。
曹有金和同事们当年很多便民司法服务的设想,现如今,都已成真。
黄墓法庭所在地许镇镇,地处交通要道,近些年经济发展活跃,新农村建设迅速,人口流动性大,法庭的案件类型不断丰富,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涉及支付宝、p2p等内容的纠纷开始涌现,在近期受理的一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最高标的额已将近2000万。
作为派出法庭,黄墓法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司法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法庭内设置了家事法庭、在辖区4A级景区大浦乡村世界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法庭面对辖区内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较为活跃,经济纠纷多且标的大的情形,延伸司法职能,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小微企业债务纠纷,维护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牧丽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