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我省一批改革品牌成全国亮点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8-11-22 10:10:08

法治安徽网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省是“大包干”发源地,素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11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首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推深做实各领域改革,打造了一批新的改革品牌,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立足安徽实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推出硬招实招,才能形成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品牌。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面,目前全省76项试点任务已完成69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扎实推进。滨湖科学城已经揭牌。新能源汽车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江淮汽车)研制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投入运行,成为我国首款在公共道路上运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车。去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首批13项“全创改”经验,我省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两项经验位列其中。

此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于2016年底基本完成,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被列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在全国开创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先河,相关做法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多个流域推开。

我省山水资源丰富,为了将好山好水保护好,在借鉴河长制基础上,2017年6月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并于今年在全省推开,建立起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林长体系,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据悉,截至11月上旬,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000多名,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全覆盖。

改革的成效要通过实践检验。从生态效益看,去年以来,全省新增造林295万亩;近年来空气环境指标首次实现大幅改善,1至10月份,全省优良天数占比73.6%,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看,上半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18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5%,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从社会效益看,2017年,全省21个山区县农民林业综合性收入4000多元,同比增长10.9%;全省共聘用15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人均增收7000元,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前期调研中发现超过六成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为此我省制定了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大幅减少贫困群众就医费用。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医药费用、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平均补偿比分别为93.03%、96.5%。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国家健康脱贫考评中获全国第一。

在“放管服”改革中,省、市、县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以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今年9月上线运行的省政务服务APP“皖事通”,实现17个类别298项便民服务“一次不用跑”,涵盖了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教育考试、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政府高频服务事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