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宿州律师十年接力参与“1+1”法援行动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1-08 15:07:52

不是归途,却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亲人,却出手相援不辞辛劳。自2009年全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宿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地级市连续10年不间断选派优秀律师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典型代表。

1月2日,在省律师协会举办的2019年度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陈晨、任向东、吴安徽、李翔、陈辰、王瑞影等6名先后参与“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宿州律师集体亮相。他们10年接力,共办理法援案件 772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707 万元,化解群体性纠纷和涉法涉诉案件98 起,接待法律咨询9053人次,开展法治讲座72场次,取得较好的法律援助实效。

陈晨:安徽参加法援“1+1”行动第一人

2009年,年近知天命之年的陈晨律师做了一个令亲人和朋友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优厚的收入,报名参加司法部和团中央首次联合开展的“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当年7月,陈晨如愿成为安徽“1+1”法援行动第一人,前往贵州省关岭自治县从事为期1年的法援工作。

关岭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县有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暴力犯罪在刑事案件中占绝大多数。到任不久,当地一中学就发生了一起人身伤害案件。骆某和王某因为小事产生摩擦,年轻气盛的骆某用钢管把王某打成重伤。骆某被送进了看守所,双方家庭更因为赔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陈晨作为法援律师,接受指派办理此案。去看守所会见时,骆某双眼含泪,“叔叔,我错了,我想读书,你救救我吧!”沉甸甸的压力让陈晨连续几个夜晚无法入眠。

用法律来拯救骆某。决心已下的陈晨不停地往返于法院、学校、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炎炎夏日在崎岖的山路上经受着烈日暴晒,汗湿衣襟,经过8次艰难的沟通协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民事调解和刑事谅解。在履行赔偿协议时,骆某父亲东挪西借,仍没有凑齐赔偿款,见此情景,陈晨主动帮骆某家垫付了3000元钱,保证了协议顺利履行,案件圆满解决,骆某最终重返校园。

像这样帮人又赔本的事在陈晨援助期间还有很多。他在播撒法治阳光的过程中给受援人精神的洗礼,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普法的重任。

任向东:连续5年无悔扎根贵州施秉

2010年7月,任向东律师响应号召,说服了年迈的父母、多病的妻子,报名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奔赴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施秉县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52件,代书60余件,处理群体性纠纷上访和各部门纠纷20余件,接待咨询1210人次……一年期满,任向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随着回乡日子的渐近,当地政府和百姓向他提出了留任的请求,面对一双双饱含期待的眼睛,“没有理由拒绝和离开,我已经无法割舍这片美丽的土地”,褪去铅华,任向东对于留任的解读简单而平实。在耐心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任向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来。

除了为民解忧,任向东还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参谋”。施秉县牛大场镇是中药材太子参的生产基地,太子参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三分之一,但是2010年牛大场镇的农民被骗买了假化肥,226名农户受损,造成减产70%。受损农户集体到公安机关报案,并到县政府上访。在仔细了解事情的始末后,任向东与同事们为受损农户进行了法治宣传教育,并承诺免费代理维权,从而打消了他们不理智的念头。几日后,任向东收到一条陌生的短信,内容是“您起草的告知书很有力。辛苦了!谢谢您!敖琼。”落款正是县长的名字。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里,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雷锋精神,为缺少法律服务的西部百姓带去法治的温暖。“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这是《雷锋日记》中任向东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说:“选择施秉,此生无悔,我想做的就是那一滴水和那一线阳光。”

陈辰:“90后”女律师追逐法援梦想

90后女律师陈辰于2017年报名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并非心血来潮。她是陈晨律师的徒弟,在听说了师傅投身法援期间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事情后,法援梦想就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令陈辰始料未及的是,就在自己入选之后,她的母亲却被诊断出胃部肿瘤。一边是倾心的事业,一边是患病的母亲,陈辰陷入了艰难的选择当中。深明大义的陈辰父母看出了女儿内心的矛盾,鼓励她既然被选中,就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巧合的是,陈辰登上赴服务地航班的当天,正是其母亲手术的那天。下了飞机,听到电话那头父亲报来母亲平安的消息,陈辰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海南省澄迈县为期1年的法律援助工作中,陈辰充分发挥女律师细心有亲和力的优势,办理了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取得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爱心姐姐”和“善心律师”。

·纪永德 潘璐璐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