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离不开法律护航。近年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认真贯彻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将“法律扶贫”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担负起的政治责任,把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司法鉴定、法治宣传教育等司法行政职能全面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大力推进贫困村法治建设,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扶贫”带来的阳光雨露,为脱贫攻坚夯实法治基石。
为了总结推广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法律扶贫”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工作经验和亮点成效,本期《司法连线》带您走进脱贫攻坚一线,带您了解“法律扶贫”一个个温暖的瞬间。
植入法律“基因” 注入法治“元素”
2018年6月5日下午,砀山县良梨村迎来了一群来自省城合肥的客人,他们是省司法厅领导,以及淝河监狱医务人员和砀山县司法局组织的律师和公证员,此行的目的正是送法律、送温暖。活动现场,省司法厅领导慰问了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庭,淝河监狱医务人员为良梨村广大群众进行免费体检、义诊送药,砀山县司法局组织的律师、公证人员开展了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等活动。
植入法律“基因”,注入法治“元素”,为贫困群众构筑法治“守护墙”,这是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律扶贫”工作中的一大特色。
2018年6月5日,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在结对帮扶村砀山县良梨村贫困户家中,了解致贫原因和家庭情况。
自结对帮扶以来,省司法厅驻砀山县良梨村扶贫工作队一直注意发挥自身熟悉法律的优势,将法律宣传融入到入户走访工作中,在宣传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宣传相关法律常识。针对子女不关心、不赡养老人的家庭,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因务工工伤、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事件,宣传有关司法解释和民法通则。2018年下半年,良梨村有256户贫困户或边缘户的子女为父母缴纳了孝善基金共112.9万元,营造了“孝、善、和”的淳朴民风。
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冷库;征地建设扶贫工厂、梨花庄园酒店;合作经营农耕文化馆……良梨村的发展需要签订各种协议。“签,怕不懂法律被对方钻空子;不签,又会错失发展机会。”面对各种协议,村干部们犯了愁。工作队队长、省司法厅机关干部钱泽勇利用自己是公职律师的特长,主动挑起了起草制定各种协议的担子,把好“法律风险关”。
太和县司法局培育“法律明白人”
此外,钱泽勇还多次主动当起普法员和调解员,向村民宣讲法律,主动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并多次组织纠纷当事人签订了调解协议,促使反目成仇的兄弟、邻居握手言和,家庭重归于好。如今的良梨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已蔚然成风。
2018年12月,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援建的天禾桥在良梨村建成,今年1月,位于东黄庙自然村的安徽律师法治广场投入使用,这是良梨村的第三个法治广场。每到夜晚,广场上人头攒动、载歌载舞。村民们出门见法律,闲聊说法治,在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感受法律文化的熏陶。发展特色产业,凸显法治色彩,良梨村在2018年9月入选中国100个特色村庄。
省司法厅与省政府法制办完成机构合并重组后,扶贫工作也实现融合、一体推进。据省司法厅驻萧县马庄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焦凤军介绍,为了增强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意识,工作队想出了不少“金点子”。一方面,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在全县率先试点小组长“海选”,选聘了14名小组长,由工作队直接负责小组长培训、管理、使用和考核,培训内容突出涉农法律和脱贫政策,促进了帮扶力量本土化、长效化。工作队和小组长开展工作的画面,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为背景图片亮相大会会场,并在央视一套播出。另一方面,工作队在全县率先创建村广播室,安装48个大喇叭,充分发挥大喇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于接受的载体优势,向村民播出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扶贫政策,让村民端着碗在门口吃饭的功夫,就能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学习法律知识。
岳西县冶溪镇司法所在贫困村开办“法律扶贫夜校”
省司法厅驻萧县河头村扶贫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面对面开展普法,从2018年4月至今,共处理邻里之间土地承包、宅基地、乱搭乱建等各类纠纷20余起。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地是我的,股份我也有,每个月上班还有一两千块钱的收入,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呀!法律顾问进乡村功不可没!”近日,在安庆市太湖县九龙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当地村民金某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九龙村是一个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7月被列为全省首批13个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村。盘活资源释放农村活力,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这本是难得的机遇。然而,在进行九龙涧瀑布开发、下坞片农田综合治理、异地扶贫搬迁等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村民要么怀有顾虑,要么在补偿安置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矛盾纠纷频发,一度让村班子感到气馁。
宣城市宣州区在贫困村设立“法治扶贫”法律服务咨询点
就在这时,太湖县司法局开展了“法律顾问进乡村”的公益活动,九龙村迎来转机。该村先后与安徽竞鸣律师事务所、晋熙镇法律服务所签订了常年法律顾问合同,成立了由胡国松、陈克中等人组成的“三变”改革法律顾问团队。法律顾问进乡村以后,开展了相关法律培训160余人次,使村干部在接待群众解答疑问时不说外行话,参与调处纠纷10余起,一举扭转了工作被动的局面。到今年9月初,该村400多户村民分到保底股金70多万元,户均分红1800多元,全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460元。这一巨大的变化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委书记李锦斌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对“三变”改革等工作给与充分肯定。
九龙村的变化是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法律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变短期“输血”为长期“造血”,就得尽心尽力扶志扶智,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在扶志、扶智的作用,切实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绩溪县司法局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
走进明光市自来桥镇贫困村白云寺村,村民广场旁的法治宣传栏格外醒目。重点打击哪些黑恶势力、务工遇到纠纷怎么维权……宣传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村民解读法律知识,一目了然。在扶贫过程中,明光市司法局把法治宣传教育暨扶贫政策宣讲会开到贫困村,把法律扶贫宣传画等各种宣传资料送到贫困户手中,把法援“民生工程”等惠民政策传到贫困户心里,把农家法治书屋、农民法治大讲堂等宣传阵地建到贫困村村部,把村民组长培养成“法律明白人”,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获知扶贫政策、法律知识。
据统计,今年以来,明光市司法局共在贫困村开展专题法治宣讲会48 场次,向贫困村(贫困户)发放扶贫政策、法律知识宣传资料12000 余份,培养贫困村“法律明白人”200 余人,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8 个,并在12 个贫困村每个村分别建成一个法治宣传栏、一个农家法治书屋、一个农民法治大讲堂。
旌德县司法局推动律师与贫困村签订村法律顾问合同
黄山市歙县司法局在结对帮扶的璜田乡开设“扶贫法治夜校”,让“扶贫法治夜校”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目前,该乡7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扶贫法治夜校”,授课人员以司法、农技、民政、卫生、教育、林业等乡镇工作人员为主,并邀请脱贫优秀典型、致富能手、模范先进代表等担任兼职授课教师。台上,扶贫队长和帮扶干部们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让扶贫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通俗易懂;台下,贫困户们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小本子上不停地记录着。“‘扶贫夜校’真是好,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听的,结果感觉真不错。过去经常一知半解,现在一宣讲,都明白了、放心了。”贫困户胡武汉说。
除了线下课堂,7所“法治扶贫夜校”还全部开通了掌上课堂,实时共享学习资源,覆盖外出务工村民500余人。8月份以来,“法治扶贫夜校”累计开展教学活动5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800余人次。
“农村外嫁女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12月5日,在首个“宪法宣传周”期间,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委派警察系刘靖华教授来到该单位结对帮扶的临泉县前于庄村,开展专题讲座。主讲人以“宪法与你我的关系”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宪法的概念、效力等内容,并结合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案例,让贫困户更清楚地了解了宪法的内容。
开辟“绿色通道”释放“法治红利”
在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的法律服务事项中,法律援助送来了实实在在的“法治红利”。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律援助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将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全部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属于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案件,免除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经济困难审查,并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对情况特殊人员采取“先援助,后审批”的方式进行法律援助,保证了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同志,我两个儿子因为土地问题,不管我们老两口,你给评评理,这该怎么办?”今年5月,81岁的武某向池州市石台县大演法援工作站求助。经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武某膝下两子,大儿子要求母亲名下田地两人各分一半,小儿子要求母亲田地必须全部给自己。双方争执不已,兄弟形同陌路,老人无人赡养。由于武某是贫困户,大演法援工作站当即受理,并与村里协调,多次上门对武某的两个儿子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经过多方工作,兄弟握手言和,老人赡养问题终于妥善解决。
六安市裕安区司法局在田间地头宣讲涉农法律法规
因赡养引发的纠纷在农村并不是孤例。阜阳市各县(市)区司法局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部分农村家庭“父母住危房、子女住新房”。要对这种行为“说不”,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工作人员上门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劝导时,遭到了冷脸拒绝。为此,当地司法局联合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共同出台《关于督促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的通告》,明确要求赡养义务人须主动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用法治方式引导解决老弱贫困户住房和生活环境改善问题。对于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责任人,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法律的震慑下,已有多位老人被子女接到家中重获天伦之乐。
人民调解为贫困群众撑起“法律保护伞”。7月31日,六安市裕安区司法局西河口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死亡交通事故纠纷,保障了贫困户的合法权益。西河口乡龙门冲村人张某,系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张某在2018年5月13日与他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受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双方负有同等责任。张某妻子患有智障,两个女儿也均未成年。事故发生后,一家人不知所措。
西河口司法所在矛盾纠纷大排查过程中,了解到此事,主动介入调解。调解过程中,为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调解员不断的做保险公司负责人和肇事者的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充分考虑死者的家庭情况。经过5个小时的调解,三方达成赔偿协议。张某家人获得了65万元的赔偿款。
司法鉴定机构、公证机构也在为扶贫助力。宣城市司法鉴定机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农村贫困家庭涉及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人身损害等涉诉纠纷,做好法律专项服务民生工作。5月18日,宣正司法鉴定中心受理了一起案件。被鉴定人柴某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多处受伤严重昏迷。考虑到柴某某家在宁国市方塘乡,距离宣城市中心来回有8小时车程,且其本人伤情严重行为不便,司法鉴定中心决定上门提供服务。到达现场后,司法鉴定人发现其家庭条件困难,是扶贫对象,就为其减免了1430元的鉴定费用。
明光市司法局在白云寺村开展法治报告会
蚌埠市11家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其中,民正司法鉴定所为15对贫困户子女办理了入户DNA鉴定,信和正司法鉴定所组织司法鉴定人无偿为全县残疾人进行残疾程度鉴定1172例,切实为残疾人群解决了办证难的难题。
“幸好公证员上门服务,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咋办。”明光市自来桥镇平田村张某母亲感慨说,有“随叫随到”的法律服务,真是方便。张某2018年10 月份因癌症复发死亡,其名下 6 万余元存款,是借来的治病款,分别存在两家银行,但家人没有密码取不出来,银行要求办理继承权公证。村里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给镇司法所,司法所同当地公证处取得联系。了解到法定继承人之一张某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公证处主动上门为其办理公证,并当场送达了继承权公证书。
宿州市公证机构在服务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发挥职能优势,有力促进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致富,有效预防各类矛盾纠纷。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涉及贫困户的公证事项37件,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
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指出,重新组建后的省司法厅,实现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个环节职责一体、全面贯通,形成了“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的工作布局,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要在抓好基层党建上下功夫、在谋划产业扶贫项目上下功夫、在提供法律服务和化解矛盾纠纷上下功夫、在加强乡村治理上下功夫,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