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新春走基层】换角色断是非 调纠纷真不易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1-24 10:33:01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法院与日俱增的案件量中,家事纠纷占了相当一部分。为了将家事纠纷妥善化解,法院不断创新各种举措,为家事纠纷疏导提供便捷渠道。究竟家事是否难断,法院又是如何化解纠纷?1月21日,记者走进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体验了一回家事调解员的角色,从中真实感受到解决家事纠纷的不易。

阿芸(化名)和大强(化名)结婚3年多,育有一子1岁多。近日,阿芸却将离婚诉状递交到了庐阳法院。阿芸诉称,自从结婚后,多次遭到大强的家庭暴力,而且大强没有工作,责任心差,自己无法忍受,已经搬出家,起诉要求离婚。

受法院委托,记者成为该案件诉前调解阶段的家事调解员,但是面对即将开始的调解工作,记者心里很没底,都说劝和不劝离,面对离婚案件,是不是以劝和为主呢?记者是带着当“和事佬”的心理开始了这场调解。

在法院家事法庭里,当事人双方各自按照“丈夫”“妻子”的角色落座。大强的情绪有些激动:“我肯定不同意离婚,孩子这么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不同意离婚。”阿芸的声音略带颤抖:“我已经彻底死心了,不管这个官司打几年,我一定要离婚。”

记者想起来曾向法官请教过的“控场技巧”,无论如何要控制整场节奏,避免成为“吵架现场”。记者先自我介绍家事调解员的身份和工作内容,然后开始让双方轮流讲述家庭矛盾事实。就在双方的陈述过程中,记者才发现,“先入为主”的“和事佬”想法并不完全正确,男方的多次动手,确实对女方构成心理和身体的伤害,而男方则坚持认为这是女方在无法坦诚相对的情况下,正常的夫妻吵架。一个多小时里,双方讲述的事实相差太远,找不到“调和”还是“调离”的“切入点”。

情急之下,记者决定通过“背靠背”的方式,深入了解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

面对气冲冲的大强,记者直面问题:“在家庭琐事面前,你动手打妻子,就是不对,你知道反家暴法吗?这不是家事,是触犯法律……”没想到一番实话实说,却让大强服了软。一个多小时的“背靠背”谈话,记者才逐渐掌握了事件的大致情形,夫妻二人没有工作,家庭条件优渥,孩子由老人抚养,基本矛盾都发生在性格磨合上,但是男方的家庭暴力,已经让女方及其家庭无法接受,甚至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再一次面对面谈话时,大强颇感后悔:自己知道打妻子的行为错了,愿意出具保证书。希望妻子能为了孩子不离婚。阿芸却没有一丝犹豫,坚决不同意,表示不再相信大强的忏悔。

一下午的努力,记者发现调解并不成功,虽然尽量站在第三人的立场去认识整个事件,但是缺乏家事纠纷调解经验确实成了“硬伤”。

庐阳法院民一庭庭长周袁告诉记者,该院聘请了各行各业调解经验丰富的家事调解员,他们没有“法官”这层职业的硬壳,化解矛盾的方式更接地气,让当事人感受到有温度的法律。不过调解技巧既来源于工作生活,更要在培训学习中增强。

庐阳法院院长张勇介绍,该院创新家事审判工作机制,探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诉调对接机制,引入家事调解员制度,旨在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助力家事纠纷化解。基于家事纠纷的复合性,将法院的刚性司法与人民调解员的柔性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