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凄雨冷风中,肥东县消防救援中队所在的四层小楼默默矗立。距离烈士孟鸣之离去已有一个多月,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令战友们久久难忘。这一天,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对烈士孟鸣之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记者走进肥东中队时,立刻感到孟鸣之战友们浓烈的思念之情,这种在血与火奋战中结下的友情是难以忘却的。
▲孟鸣之烈士生前参加消防救援训练
孟鸣之是广西桂林人,四级消防士。原任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肥东中队副班长。参加消防队伍四年来,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500余次,荣获优秀士兵1次、优秀士官1次、嘉奖2次。1月18日,孟鸣之在救火中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2岁。应急管理部追授孟鸣之同志为烈士,消防救援局追记孟鸣之个人一等功,共青团安徽省委追授他省五四青年奖章,省消防救援总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逆火前行 他用生命诠释救援精神
1月18日2时27分,肥东县庆超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一个高约13米的谷物烘干机着火,如果不及时处置,会引燃周边6台大型机器和附属厂房,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情就是命令。接到报警后,肥东县中队立即出动2部消防车、14名指战员赶赴火场。为尽快控制火势,孟鸣之和战友们迅速展开扑救,赴一线作战,抵近烘干机底部,架设水枪阵地,实施有效灭火。3时30分许,烘干机外部明火被扑灭,内部火势也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在阴燃,不断冒出浓烟。此时,正值凌晨时分,由于缺乏人手,公司内部存储的18吨谷物无法及时转移,一旦灾情扩大,这批可供40万人食用一天的粮食将受灾,势必干扰全县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人民利益大于天。经过进一步侦查,中队长李洋决定:在烘干机顶部架设水枪阵地,从观察口向内射水,加快灭火速度,彻底扑灭火灾。中队长一声令下,孟鸣之主动请缨,和合同制队员李晓俊一起,顺着唯一可用的、宽度仅为20㎝、垂直高度13米的楼梯爬到烘干机顶部,利用水枪向内部灌水,进行冷却降温和阴燃清理。由于烘干机顶部可用于操作面积仅为1.62㎡,中间还有0.25㎡的观察口,可供人员踩踏操作的实际面积仅为1.37㎡,登顶灭火的孟鸣之转个身都十分困难。看到抱着水枪一动不动的孟鸣之,李晓俊大声喊道:“班长,我们换一下吧,这样你太累了。”孟鸣之头也没回,回答道:“今天情况复杂,还是我来!没事,我挺得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现场烟雾越来越浓,有毒气体越来越多,从观察口不断溢出,将孟鸣之和李晓俊完全笼罩起来。气温越来越低,孟鸣之却全身滚烫,瘦小的身影在弥漫着烟雾和毒气的空间里忽隐忽现,他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战斗了2个多小时。突然,孟鸣之听到空气呼吸器传来“嘀嘀嘀”的报警声。“晓俊,我的空呼没气了,马上给我换一个。”孟鸣之一边说,一边抱紧水枪,小心地移动身体,在最佳位置继续打击火点。话音刚落,他脚下一滑,从烘干机顶部滑落下来,掉入烘干机内部。
中队指战员立即展开施救,第一时间将他从烘干机内抬出来,并迅速送往肥东县人民医院救治。6时10分,火灾被完全扑灭。此时,孟鸣之已经躺在医院内,危在旦夕。当日11时40分,肥东县人民医院宣布孟鸣之因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
像这样的险情,对孟鸣之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作为消防救援队员,孟鸣之深刻理解“时时会流血,天天有牺牲”这句话的含义。即便面临生死考验,他也冲锋在前。
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只有不足2米。那是2018年8月15日晚上,肥东县内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一辆满载32吨硝酸铵的半挂货车着火。危难关头,孟鸣之主动请缨,和战友们迅速抵近灭火、稀释降温,控制灾情进一步恶化。即便面对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他丝毫没有犹豫和退缩,而是多次往返前后方,按照指挥部命令,及时扑灭了明火,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舆论事件的火灾事故,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同声赞许。
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危险时刻,他总是冲锋在前,舍身忘死。在扑救长城家具厂火灾、瑶海区汽配城火灾等事故中,他第一个冲进浓烟滚滚的火场,连续奋战,成功灭火。在处置抗洪排涝、中盐红四方氨气泄漏等灾难中,他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敢于挺身而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工作4年来,孟鸣之累计参加各类灭火救援战斗1500多次,从高空、水下等各类灾害现场救出遇险群众50余人,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人问,孟鸣之当消防员四年多怎么出了1500次警,是不是多了?可是那人估计不会想到,他所在的中队一年出警就有1500次,最多一天出警30多次。孟鸣之牺牲的那一天,他的队友甚至还来不及哭,就已经连续出警11次。
岁月静好,是因为永远有人为我们誓死捍卫。为了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了守护社会和平安宁,面对困难危险是前进还是退缩,孟鸣之用生命完成了这道选择题。
心怀梦想 他刻苦训练勇夺对抗赛第一
孟鸣之同志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救民于危难之中,是源于长期深厚的思想积淀。他从小就崇敬消防官兵,他们就是他心目中的烈火英雄。怀揣着这份梦想,他毅然执笔从戎,离开家乡广西,报名加入了消防部队。入伍以后,他时刻严格要求,训练从不含糊,别人训练爬楼五栋,他就爬十栋,别人去休息了,他还在加班加点学业务、练技能,专业和体能训练项目样样优秀,成为了中队、大队乃至支队的“训练标兵”。当兵的第2年,他就被选送参加了合肥市消防支队的铁军集训队。第3年,就被任命为副班长。
正因为如此,当得知消防官兵即将脱下军装,成为应急灭火救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的时候,年仅22岁的孟鸣之,更加坚定了献身消防事业的决心。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当时,孟鸣之坐在中队会议室里,和全国17万名消防救援队员一起,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自豪感、使命感必将激励我更好地投入到每一场灭火救援行动中,我将坚决做到六个绝对不变,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后来,孟鸣之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聆听了总书记的训词,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消防救援队伍的关怀,备受鼓舞,倍感温暖,并主动申请留在消防救援队伍,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日常工作中。2018年底,他再次代表大队参加支队年终业务对抗赛,拿下大队个人总分第一,为大队勇夺支队总分第二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4年,短短1562天,孟鸣之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场上。作为一名95后青年,他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锻造出了钢铁般意志。虽然刚刚度过22岁生日,孟鸣之的身上早已伤痕累累。最长的一道伤口,是在训练时留下的,当时就缝合了6针。
痛别战友 他是消防救援队伍里永远的英雄
“作为消防队员,我们的命运早已和党、国家和消防事业紧紧拴在了一起,忠诚于党、奉献于消防事业,是我们永不改变的初心,也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使命。”孟鸣之在入党申请书里这样写道。
孟鸣之是一个非常憨厚的小伙子,个头不高,黝黑精瘦,不爱说话,在人群中并不容易引人注意,但时常露着两排明晃晃的大白牙,对着你腼腆地笑。平常最脏最累的活,别人不愿意干,他都愿意干,还从来都不说。慢慢的,他用自己最大的真诚和善意融入到整个集体,大家都很喜欢他。战友们说,在浓烟烈火前,他常常二话不说,冲在最前面。
孟鸣之的家乡位于广西省的深山里,家里很穷,近乎家徒四壁。作为家中长子,又是唯一走出大山的孩子,他自然有着一份责任。入伍后,每次拿到津贴,他都第一时间寄回去,补贴家用。妈妈心疼儿子,在信中反复叮嘱他,留点钱给自己买点好吃的。但是,他每次都没有听妈妈的话,而是对他们两位老人家说:“队里伙食好,自己都长胖了,你们就放心吧。”孟鸣之对自己“抠”,对队员却一点不“抠”,乐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战友遇到困难,他慷慨解囊;战友遭受挫折,他耐心帮助疏导;战友生病住院,他主动悉心照料。
2018年12月1日,中队为孟鸣之过生日。唱完《生日快乐歌》后,队员们让他许个愿。事后,大家得知,他许下的第一个愿望是回到爸妈身边,为家里盖一栋新房子,第二个愿望是尽好消防员的义务,明年争取入党。多么简单、多么淳朴,又是多么伟大的愿望。现在,只要说起这件事,大家无不黯然落泪!谁能想到,才刚刚许下新年新愿望的孟鸣之,就这样从此长眠在肥东县这块他工作、生活、战斗的土地上。
得知消息后,孟鸣之的父母和亲人连夜从广西赶了过来。为了不让他们一下子受刺激,战友们没敢告诉他们真相。可是母子连心,刚下了飞机,瘦弱的孟妈妈一下子瘫了下来,浑身发抖,扶都扶不住。
追悼会当天,孟鸣之生前好友何一兰也从广西赶到了合肥。“他上一次休假回家是去年8月,我还去车站接了他,他还说今年过年带我到他家吃饭,没想到那一面竟然成了永别。”另一位好友蒋彬得知噩耗后,也连夜乘飞机赶到合肥,“说好的我结婚你当伴郎,你怎么就食言了呢?”在追悼会现场,蒋彬一度哽咽到不能自已。
身边的战友一直无法相信他离去的事实,一群20多岁的小伙子哭成了泪人,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在整理孟鸣之遗物时,他们会时常恍惚,拿在手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成为战友们追思英雄的记忆,并一次次祈祷这只是一个噩梦,能够快点醒来。
他的朋友圈停留在了1月17日,个人签名写着:“你才摔过几跤,就说这是人生。”可是你就摔了一跤,怎么就一生了呢!
“直到现在,我都不愿相信,小孟,你真的顶不住了吗?你舍得放弃吗?你的战友,你的家人,你放得下吗?”就在孟鸣之牺牲的第2天,班长张铜良边哭边写,记下了最深的思念。
“班长,你是一个爱笑的男孩。都说天空很美,但我不希望你去。”战士宁宇凡每每想到自己的班长,都不禁潸然泪下,提笔写下内心的独白。
在孟鸣之22岁零1个月的人生征程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前进,没有停滞;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孟鸣之用实际行动铸造成一座英勇无畏的丰碑!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