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根据司法部要求,今年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将持续开展“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主题宣传活动,好榜样共分15个类别,涵盖立法、监狱、社区矫正、戒毒、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普法、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公证、法援、司法鉴定、仲裁、律师、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通过遴选,我省共有20名好榜样候选人。
勤学深思,以榜样人物为镜鉴;细照笃行,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即日起,司法连线开设《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专刊,关注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各领域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榜样故事。本栏目将分期刊载,敬请期待。
●立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
雕“法”的“工匠”
——记省司法厅经济法制处调研员黄显鸿
一部良法的出台,离不开立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黄显鸿就是这样一名“立法工匠”。他说,立法工作者做出的每一项决策、每一种取舍都关系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容不得浮躁、容不得闪失。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他推敲着理性的立法;在长途跋涉的调研中,他探寻着人性的立法。在28年地方立法工作中,起草、审查地方性法规39部、省政府规章28部,他以精雕细琢的匠心,固守那份对立法工作的执着,诠释着那份不变的立法为民情怀。
法,立在不停的脚步上
一部地方性法规是如何“诞生”的?立法者是不是做得都是“纸面功夫”?解开谜底之前,不妨跟着黄显鸿的脚步,去开展一次立法前调研。
▲工作之余不忘加强学习
2013年12月的一天,黄显鸿与省林业厅专家调研组一行,起了个大早,赶赴池州市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此前一天,他们在安庆市与湿地保护的专家以及基层干部,围绕湿地保护立法,经历了一天的头脑风暴。江南仲冬的清晨,天空飘落着细碎的冷雨,导致路面湿滑。在车辆行驶到距离保护区管委会不足5公里的村庄时,意外发生了。车辆滑进了路旁的水沟里,虽然司机猛踩刹车,但惯性使然,车辆依然往前冲,黄显鸿的心提到嗓子眼上。最后,车辆直至撞断了两棵树之后,这才停了下来。
一行人都不同程度受了伤,黄显鸿的头被撞破了,庆幸的是没有大碍。管委会的同志闻讯赶来,询问是否需要去医院处理伤口。但黄显鸿等人只是稍稍平复了受惊吓的心情,就留下司机处理交通事故,又继续前往保护区实地调研,没有因为交通事故而耽搁行程。
为什么这么赶?黄显鸿说,身体上的伤口是小伤,回家之后再去处理来得及,而湿地“等不及”。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鹤湖”之称,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亚洲重要湿地之一,是我国和亚太地区白头鹤等珍稀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栖息地。但那些年却出现了围网养殖的情况,导致湿地的生态环境恶化,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正是在不辞辛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黄显鸿等人提供了大量可行的立法建议,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审议中得到肯定,《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顺利施行,经当地政府依法整治,拆除围网一千二百亩,退耕还湿千余亩,种植水生物六千亩,升金湖“渔鹤之争”的问题在法规的推动下得到解决。如今的升金湖,湿地功能修复了,鸟回来了,“中国鹤湖”名不虚传了。
这些年,在农村,在社区,无处没有黄显鸿奔忙的身影。对每一件立法,他都和同事们一次次下社区、下乡镇,座谈会开了一场又一场,访谈上百人,笔记几大本。“立法想出精品,关起门来闷头苦干绝对不行。深入实际才是科学途径。”这是从事立法工作28年的黄显鸿得出的切身体会。
法,立在百姓的心坎上
面对怎样立法的命题,黄显鸿展现了一名立法工匠的“执拗”。他认为,立法要从民意中汲取动力,让法立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为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现面向全省公开征集省政府立法项目建议……”每年岁末,这样一份“邀请函”总是不期而至。鲜为人知的是,这项举措的首倡者正是黄显鸿。在黄显鸿的建议下,2005年下半年,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征集年度立法项目。在40多天的时间里,共收到立法项目建议145件,其中,社会公众提交85件,占56.6%。
▲开展座谈会征集多方意见
时至今日,黄显鸿还记得这一幕。当年年逾七旬的退休干部严太芳颤颤巍巍来到办公室,向他们反映,自己痛失爱子后,儿媳不准他探望孙子,他向法院寻求支持,但因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探视权尚属法律空白而得不到支持。在看到立法机构召开公开征集立法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后,他第一时间找到法制办,呼吁“建立祖父母对孙子女探视权的立法保护”。
关于这次创新,新华社评论是“率先试点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工作的安徽省,使中国开门立法工作开始由部门提草案、审议过程听民意的阶段逐步走向公众从立法源头全面参与到政府立法活动的全过程”。目前,这项创意已经坚持十三年,成为安徽立法的制度化举措。
▲黄显鸿在进行立法调研
这些年,黄显鸿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立法途径,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立法中来。与省里主要媒体合作,广泛征求工资支付立法意见;邀请民主党派监督,召开道路交通安全立法听证会;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听取全民健身立法意见。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燃油助力车禁行、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一批惠民安民的法规制度出台,在江淮大地上开花结果。
法,立在自己的追求中
“立法工作无小事,看似具体繁琐,影响却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黄显鸿说道。面对繁重的立法工作任务,他总是脚踏实地当好立法工匠,精雕细琢,力求把每一部法规规章打造成符合党的主张和广大人民利益的精品。他办理的融资担保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办法,国家相关部委都选择到安徽调研,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产量高,品质优”的立法者。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黄显鸿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严格标准密不可分。黄显鸿深知,要做好神圣的立法工作,必须提升能力。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先后参加法制史、经济法等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开展立法研究,发表文章三十多篇;开设微信公众号《地方立法札记》,与同行分享立法心得体会;编撰、出版法规规章释义十多部,担起普法和宣传的责任;帮助设区的市开展立法工作,受聘担任立法顾问,参与三十多部立法项目的咨询论证。
他的努力和勤奋,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建设系统普法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普法和法制宣传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黄显鸿虽已年过五十,但他始终牢记立法为民宗旨,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立法工作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初心不改、热情不减,勤恳奔跑、追梦不止。
●监狱人民警察好榜样候选人
25载奉献青春吐芳华
——记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十二监区政治教导员张晴霞
时至今日,张晴霞还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穿上警服的那天,内心里充满了忐忑,同时感到一种懵懂的责任感。那时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这身警服所承载的生活,贯穿了她生命中最为美好也最为重要的年华,也让她有机会无数次的介入和改变他人的命运。
执着成就监管能手
2002年8月2日,省未管所开始收押第一批女子服刑人员。当时刚从内勤岗位调整到监管岗位的张晴霞,并无多少监管工作经验。第一天晚上,张晴霞和同事一整夜没敢合眼,不停地在监房走廊巡查,身体上忍受着三伏天热气的炙烤,内心里设想着如果服刑人员发生争执该怎么办?如果有人生病了该怎么办?那晚就在这无数个“如果”,无数个“怎么办”的思考和不安中度过了。
巨大的压力没有让张晴霞退缩,反而成为她工作中的一种动力。熟悉张晴霞的人都会发现她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本子上记录着监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从减刑假释的细节管理到服刑人员的用心教育,从“三课”学习到专项比赛的开展……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着她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如今,她的工作笔记本已经垒满了厚厚的两层。
▲张晴霞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正是这日复一日从不走样的认真,让张晴霞逐渐成长起来。有一些服刑人员,刚开始确实对张晴霞很抵触,不理不睬甚至恶言相加,但当张晴霞用威严和温柔并重,打开她们的心结后,那些服刑人员就像孩子一样对张晴霞信任有加。作为一名监狱民警,张晴霞在工作中体会到,监狱不仅仅是法律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一座学校,让很多犯错的人有机会重拾正道,回到正常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就这样,张晴霞从起初不敢直视女犯,讲评时候躲躲闪闪,变成现在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她的软件台账成为所里的样板,她创新的摸排狱情方法成为经验在全所交流。在张晴霞担任监区党支部书记的两年半时间中,监区先后被授予集体三等功、全省监狱文化建设先进监区、省司法厅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7年,省总工会在全省评选10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晴霞是司法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监狱人民警察。
用心用情融化坚冰
张晴霞虽然外表很柔弱,但并不是一个爱流泪的人,从警这些年,有几次流泪让其记忆犹新。
第一次流泪是委屈的泪水。服刑人员陈某,被人称作监区里的“刺头”,蛮不讲理、消极改造,张晴霞多次找她耐心地沟通,她渐渐敞开了心扉。原来身为母亲的陈某,儿女长期都不愿意来看望她,于是她破罐破摔,消极面对一切。为了使她安心服刑,张晴霞辗转联系上了她的儿子和女儿。经过反复劝说,两个孩子终于同意来会见,达成了陈某的心愿。
▲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之后,陈某用积极的改造来表达对张晴霞的感激,然而由于恶习较深,很快出现了反复。面对陈某再一次犯错,张晴霞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想不通为什么这么用心却换不来她的进步。然而,第二次流泪却带给了她莫大的动力。
淮南籍女孩余某,刚进入未管所服刑时,还是十六岁花季。服刑期间,原本关系很好的父母突然与她失去了联系,使其丧失了积极改造的动力。张晴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从生活上给予女孩关心,经常嘘寒问暖;另一方面经过领导批准积极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并托遍了所有淮南的亲戚和朋友帮余某打听家人的下落。虽然到其释放仍未找到其家人,但张晴霞的关爱,让余某感受到了温暖,让她变得开朗起来。有一天张晴霞值班时,女孩羞涩得把一张卡片交到她手里。
当张晴霞打开那张粗糙的卡片时,泪水忍不住模糊了她的视线:一支粘贴在上面的干花,可以看出女孩细心收藏了许久,上面写着“妈妈,节日快乐”,落款是“您的孩子”。那一刻,张晴霞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余某刑满释放后,每当走到人生的重要时刻,比如结婚怀孕生子,仍然会打电话和张晴霞分享。这样温馨的事情还发生过多次,张晴霞看到这些服刑人员重新获得正常的人生,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张晴霞逐渐认识到,很多女性服刑人员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一段悲剧的生活经历。在她们的心中,善良的火种并未泯灭,自己的责任就是唤起她们的良知,进而改变引领她们走向新生。
面对家人心怀愧疚
不过,在转换到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时,张晴霞是愧疚的。“妈妈,你又要值班吗,就不能回来陪我和爸爸过个年吗?”“去吧,家里有我,忙完工作后记得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今年春节期间,张晴霞又一次在监区值班,孩子的嗔怪、丈夫的理解让张晴霞感到心酸自责。
▲在监狱开展“读书+”活动
这些年,每当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她把新年的祝福都带给了高墙内特殊的“孩子”,却不能陪伴家人;她每年在监区聆听服刑人员成百上千个小时的倾诉,可回到家里还没听完爱人的唠叨时,就累得沉沉睡去……
2008年,张晴霞的父亲和母亲同时动手术。作为唯一的女儿,她多么想在病床前能够陪护他们,尽尽孝心。但那时,监区工作紧张,值班几乎是每两到三天一次,正巧赶上监区一名服刑人员也生病住院,民警必须到医院去24小时陪护。无奈之下,张晴霞只能隔着电话询问二老的病情,好在她的父亲母亲一如既往的支持她,并宽慰张晴霞不用担心。
这些年,张晴霞也有觉得辛苦的时候,长期工作导致的颈椎病,常常让她产生剧烈的头痛。但是,即便如此辛苦,张晴霞依然钟情于这一身藏青蓝。这是一名监狱女警坚定的信仰,这是一份对平凡幸福的珍视,相信她的岁月会在这铿锵玫瑰园里绽放得更精彩、更华美。
(沐海琴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