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根据司法部要求,今年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将持续开展“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主题宣传活动,好榜样共分15个类别,涵盖立法、监狱、社区矫正、戒毒、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普法、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公证、法援、司法鉴定、仲裁、律师、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通过层层筛选,我省共推荐了20名司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
勤学深思,以榜样人物为镜鉴;细照笃行,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司法连线开设《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专刊,持续关注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各领域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榜样故事。本期刊载的分别是仲裁为民好榜样候选人徐芳和法援为民好榜样候选人王文胜的故事。
4月4日下午,随着第四届合肥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合肥仲裁委”)换届工作圆满结束,徐芳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一组会议照片。虽然只配了简短的文字,可言语间流露出的自豪还是不难窥见。作为一路见证合肥仲裁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亲历者,回忆起21年来辛酸与收获交互的历程,徐芳觉得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无声的动力,心中的“催征鼓”已经敲响,唯有不懈努力才能为热爱的这份事业继续添彩。
克服困难赢得业界口碑
合肥仲裁委于1998年由合肥市政府依法组建。那一年夏天,徐芳从安徽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之后,来到了合肥仲裁委工作。尽管仲裁事业有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保障, 可眼前的黯淡比理想中的光明更加真实,现实的窘境迄今为止依然让徐芳印象深刻。
▲徐芳对待工作严谨细致
4名工作人员,分布在一幢灰旧办公楼的一楼和六楼,盖个章爬上爬下好几趟,开个仲裁庭还得临时借用政府会议室。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当徐芳向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时,大家都不知道仲裁委是做什么的。“你们是劳动仲裁员吗?”“你说你能办案,那跟法院有什么区别?”面对这么多不解和疑惑,徐芳不得不费尽口舌自我推介一番。
由于群众普遍缺乏对仲裁的认知,所以当人们遇到事情,习惯性地找政府、上法院,对于突然“冒出来”的仲裁委,并不敢将关乎切身利益的纠纷裁决权交给这样一个新机构。那时,合肥仲裁委一年才能办上二三十桩案子,办案过程中,有的当事人咄咄逼人地质问,有的甚至跑去“告黑状”,这让外表柔弱的徐芳有些手足无措,背地里没少委屈得掉泪。
可徐芳并不认输,她坚信自己毕业时的选择不会错,也相信仲裁事业未来施展抱负的空间很大。短时间内大家不知道仲裁、不了解仲裁,那就认真去办每一桩案件,力争把每一桩案件都办成合肥仲裁委的口碑,让当事人成为合肥仲裁委的义务宣传员。
徐芳是这样想的,也一直这样做。去年,一桩装修合同纠纷引发的仲裁案件引起了徐芳的关注。这桩案件的事实看上去挺简单,甲乙双方因私人会所装修引发了600万元装修工程纠纷。可乙方找来的一大堆证据都属于间接证据,连一份水电进场的确认单都没有,对于该工程何时开工、何时完工的确切时间,都没有一份乙方履行、甲方签字认可的直接证据。
▲与仲裁员讨论案情
徐芳觉察到了此案的跷蹊,牵头组织了两次专家论证会。专家认为,此案疑点重重,关键事实亟待查清。仲裁庭采纳了专家意见,实地走访了该私人会所,了解到这家会所产权为房东所有,而乙方竟与房东签有房屋租赁合同。房东证明该会所由乙方装修并且是乙方实际经营,但因经营不善亏本已转让给了第三人,还获取了转让费。而甲方压根没有实际占有、运营这家会所。至此,这起伪造大量证据材料虚构出的虚假仲裁案的真相终于大白天下。乙方自知理亏,主动撤回了仲裁申请。
2018年12月12日晚,央视法治频道《仲裁在中国》纪录片播出,这是我国第一部宣传仲裁的纪录片。合肥仲裁委成功处理的这起典型案例,在第三集《公信天下》中播出,一时间合肥仲裁委的美名名扬海内外。
建章立制展现管理智慧
时光不会辜负努力打拼的人。经过徐芳和同事们的努力,合肥仲裁委办案数量逐年递增,至2018年办案数已经超过千件。受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触角延伸至合同纠纷、房地产纠纷、建设工程纠纷、金融纠纷、产品质量责任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领域。徐芳也升任管理岗位,此时,一道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仲裁员队伍和仲裁办案秘书队伍,是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处理仲裁案件的基础和保障。合肥仲裁委的仲裁员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熟知行业规则,但给管理也带来了一定难度。仲裁案件数额少则几十万,多则几个亿,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为此,徐芳要求仲裁员和办案秘书“堂堂正正办案,干干净净做人”。她潜心参与研究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那段时间,即便是外出开会或者出差办事的时候,徐芳的包里装的都是专业书籍和各种文件。
▲在第四届合肥仲裁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上接过聘书
经过充分的准备,合肥仲裁委从仲裁员的准入制度抓起,建立起一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畅通机制,对群众反映问题突出的、不能保证办案水准的、裁决明显有失公正的、声称没时间办案的仲裁员予以解聘或除名,每年合肥仲裁委都会有三四十名仲裁员被末位淘汰;从立案、送达、组庭、开庭、鉴定、合议、裁决、结案等程序抓起,建立起一套办案规范流程,实现办案各节点全程监控。
令徐芳感到高兴的是,目前,合肥仲裁委共有仲裁员398名,其中不乏全国知名的涉外法学专家。难能可贵的是,合肥仲裁委自成立至今,仲裁员和工作人员未在办理仲裁案件中发生任何廉洁违纪案件。
心藏愧疚坚定前行脚步
伴随着合肥仲裁委一步步发展壮大,徐芳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她被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仲裁学院聘为兼职研究员,2018年起还担任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智库专家。工作中,她雷厉风行,以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很多人嘉奖,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一名女性,她对家人存着多少愧疚。
因为工作忙碌,她错失了孩子成长的很多重要瞬间,比如孩子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参加科普夏令营、第一次登台表演……有一次,她在外地出差,深夜却接到了孩子的电话。电话那头,孩子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发高烧了,你现在在哪里?能回来陪陪我吗?”电话这头,徐芳不禁红了眼眶。她装作镇定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又给家人拨了一通电话交代孩子生病的情况,放下电话,已是泪眼婆娑。
曾经,徐芳还因为坚持原则而受到恐吓、威胁甚至是诬告,一家老小为她担惊受怕。这也让徐芳感到难过,她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一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
但是,每当有当事人送来感谢的锦旗,每当获得仲裁员和社会各届的认同,每当外地同行前来取经时……尤其是2015年合肥仲裁委获得全国首届“仲裁公信力”系列大奖中的“开拓进取”奖项,201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仲裁机构,这些荣耀和肯定,都让徐芳觉得一切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片丹心托暖阳
——记安庆市岳西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文胜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工作在农村,对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感同身受,我愿意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为他们工作。”2011年3月,因工作需要,王文胜从岳西县司法局响肠司法所调至县法律援助中心,几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做好探索创新“先行官”
法援工作的对象,多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了让法援的阳光,温暖受援人的身心,上任之初,王文胜就树立并强化了“一切为了受援人”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法援服务的触角向案前和案后延伸。
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路,他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岳西县法援中心推行“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当天开始工作”的“一站式”服务,将8个工作日的时限缩短为1个工作日;考虑到身体残疾的当事人出行不便,他执行“上门服务”制度,历年来累计上门服务130多次;鉴于一些敏感法援案件的复杂性,他在介入时间和办理地点上将服务前移,成功将30多起案件引入诉讼程序,既维护了当事人权益,又避免了极端事件的发生。
▲法援讲座走进扶贫夜校
走进岳西县法援中心,当事人总能感受到来自王文胜“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的关怀,并且针对不同对象,王文胜还总结出说法、说理、说情、说话的“四说”工作法,用心用情为他们服务。居民王某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与柳某因交通事故发生理赔纠纷,双方的分歧较大,王某为此走上了信访途径。案件分流至法援中心后,王文胜受理此案,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耐心接待双方50多次,每次少则二三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最终,通过“四说”方法的灵活运用,化解了这起棘手的交通事故案件,帮助王某得到了合理的赔偿。
此外,为破解基层办案人员不足和经费紧张的难题,王文胜还创新了由司法所人员和社会律师共同参与的“办案接力”机制,成功办理50多起外出农民工维权案件;为打通服务困难受援人的“最后一公里”,他跟踪回访每一个法援案件办理结果,推行“1+1援助”模式,让受援人避免了“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的尴尬境遇,惠及70多户贫困家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文胜真诚的付出,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仗义扶弱,情暖人心” “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一面面锦旗,一句句称赞,这是来自受援人朴素而真挚的感谢。
搭建政府百姓“连心桥”
法援工作是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困难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对待每一个法援案件,王文胜都要求自己和办案人员做到“尽心”和“贴心”。“尽心”是履行一个法援工作者的职责要求,“贴心”则彰显了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人性关怀。
受援人王某13岁时母亲去世,初中时因为盗窃被劝退,2013年又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出狱后不到半年再次入户盗窃十几起……王文胜没有因王某的“劣迹斑斑”而把刑事法援辩护当成走过场,通过会见,王文胜洞察到了王某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可其父亲却明确表示,凡是王某的事一概不理。王文胜没有放弃,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王某的父亲,并在第二次会见受援人时带去了其父对王某的希望,王某当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王某获刑入狱后,王文胜的法援工作并未停止。他专门请摄影师拍下王某家乡的雪景及亲人的照片,寄到其服刑的监狱,以慰藉他的思乡之情。并且,王文胜还抽出时间给王某写信,鼓励他振作起来、好好改造。王文胜的努力,也让王某父亲倍受感动,重新接纳了儿子,并主动到监狱探望。因表现突出,2018年1月王某被裁定减刑5个月,提前获释。
▲王文胜(左二)上门为当事人服务
法律是冰冷的,可法援律师伸出的援手却是热的。王文胜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还通过“心理援助”,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阴霾,树立生活的希望。王文胜曾经代理过农民工储某生命权纠纷一案,储某在打工时遭遇意外,身亡后,留下患有多种疾病的妻子和4位老人、2名未成年子女,目睹这个家庭窘迫的现状,王文胜下定决心要帮忙到底。从受理案件再到提起诉讼直至赔偿款全部执行到位,整个法援服务持续了两年。两年时间里,王文胜先后5次上门看望受援人,与他们通话110余次,通过不间断的安抚、疏导,受援人一家逐渐从绝望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不耽误受援对象农忙,他曾等到傍晚才驱车几十公里去调查了解案情;为了尽快满足受援人会见的要求,他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近5年来,王文胜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80件,服务受援人700多名,为他们争取赔偿、挽回损失超过1500万元。为了受援人的利益,他放弃了休息,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奔走在大山深处。
当好社会稳定“减压器”
工作中,王文胜还秉持着“维权就是维稳”的理念,正确处理维权和维稳的关系,在依法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主动发挥法援社会稳定“减压器”的作用。
▲真心为民获得荣誉和认可
2017年3月,县内89位村民为追讨工资,准备集体上访。王文胜获悉后,主动联系村民代表帮助依法维权。因多数上访村民均年过六旬,文化程度较低,沟通十分困难,加上问题久拖不决,他们对法律援助也不是很信任。为避免发生意外,王文胜带队及时赶到村民打工的种植示范园开展工作。通过一整天沟通协调,大家理解了法援工作者的一片苦心,同意通过诉讼追讨工资。1个月后,在王文胜的艰辛努力下,89位村民终于在案件开庭前拿到了血汗钱。为表达谢意,村民们自发给县法援中心送来了“执法为民、情系工友”的锦旗。
从事法援工作以来,王文胜牵头成功办理了30多起较有影响的重大群体性信访案件,及时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有效维护了一方平安。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获评“安徽司法行政2013年度榜样人物”“2018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特别提名奖”。
▲一面面锦旗写满真挚的感谢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